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055 1
2009-10-13
中国电影离支柱产业远吗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金娜

暑期档虽然结束,但是六十周年国庆和史无前例的八天长假让十一档也成为当之无愧的黄金档。近日提前梳理了一下即将在秋天上映的国内外电影,一面整理一面比较也是一种职业习惯。
就拿我说,刚为国产电影的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兴奋,就看到了后面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好莱坞电影,那种失落和忧虑并非没有来由。好莱坞固然有些无脑大片,也不乏思想性、艺术性、可看性上都做得很好的中等规模的电影,正是这些三性统一的电影将“美国精神”带到全世界,电影是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撑,更是这个国家的文化代言。尽管我们拿出了全明星阵容的《建国大业》、众星荟萃的《风声》,但是论片种的多样性和电影的普遍水准仍处于发展中阶段,几乎每部电影总存在这样那样的遗憾,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部新中国的电影堪称无可挑剔的杰作。当4亿票房成为行业新标杆的同时,我们还是要遗憾,这记录属于十多年前的《泰坦尼克号》和十多年后的《变形金刚2》。这些年,票房激增的同时,观影人数却在不断下降,票价从两毛钱涨到一百块的时候,单片的总票房无法代表观影人次的增加,真算起来,《变形金刚2》的影响力就绝对不如《泰坦尼克号》。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即便一些国产电影在中国成了吸金王,但放眼全球,我们的“中国精神”还能影响哪些地区呢?还有哪些人收到中国式价值观,继而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呢?走出去对于个人来说可能无关紧要,但是对于一个国家,走不出去,便是一个大问题。
不要小看电影,我常常这么想。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高速发展,今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整个世界的眼中,文明、富强、民主、进步的中国,不仅仅要求经济规模的壮大、物质产品的丰富,更希冀这个国家能拿出可供世人向往的文化财富和精神力量,这才符合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大国形象。而电影在这其中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它是最具亲和力的外交使者、最具传播性的意见领袖,更是最具影响力的亲善大使。很多时候,我们在谈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时,总联想一些刚性手段,而事实上,文化的渗透更多是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和不由自主的激发,感同深受,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征服力,特别是在这个讲求和谐的格局中。
是的,现实仍不容乐观。调查显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在全世界排名第七,居于美、德、英、法、意、西之后;而中国文化竞争力却仅居世界第二十四位。这与中国现在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更与我国五千年文明积淀的文化资源不相适应。如同很多老外来到中国要求看一些古建筑时,都会遗憾,快速的近乎粗暴的现代化进程毁掉了很多中国的历史印记,让城市成为一个无根的城市。不客气的说,美国一个二百年文化的国家,很多城市看起来比中国历史更悠久。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光说是没用的,得拿出来看。七十年代,李小龙成就了“功夫”在海外的影响力,三十年之后,我们除了“功夫”还拿出了什么?

只有信心是不够的,金融危机是电影产业发展的一个契机。中国自身的高速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业内外资本的涌入都是必要条件,但不够充分。作为一家电影企业,在制造卖得出去的商品的同时,如果没有负责任的历史观、没有世界范围的眼界,不可能拿出精品力作,而没有长远的目标,中国电影只满足一些数据的增长,那离对外传播民族文化、对内凝聚民族精神和推动经济发展还有很大距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6-4 17:44:21
写的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