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莫西林 发表于 2011-2-16 16:51
(3)to sungmoo :无论是您定义的“实际货币需求”还是“意愿货币需求”都应该有“利率与货币需求负相关”的结论,在解释这个负相关时,教科书的解释有问题。这是我的逻辑。
再重述一下我个人观点:
(1)l(y,r)表示的是“意愿货币需求”而非“实际货币需求”。——
注意:这里的“实际”与“意愿”相对,并
不指剔除物价指数意义上的。不妨对应"factual"。
正是由于上面两种需求不一致,货币持有者才想改变自己的持有数量。但是,能否事实上改变持有数量,显然不只取决于货币持有者自己的愿望。当“事与愿违”时,我们认为货币市场不均衡:货币持有者的“非自愿货币持有余额”非零(可正可负)。而货币市场在此时能否走向新的均衡,如何走向新的均衡(亦即如何使两种需求相等),这需要额外的假设(或者说,这是另一个问题)。
(2)核算上“实际货币需求”恒等于货币供给,但该恒等式并不表达货币市场均衡,从而“实际货币需求”(亦等于货币供给)未必总表现出与利率负相关。
(3)货币市场均衡即“货币供给=意愿货币需求”。此时,货币持有者不想再改变自己的货币持有量。当货币供给(或者“实际货币需求”)与“意愿货币需求”不相等时,货币市场不均衡。
(4)上面两种货币需求的差异,可以为我们理解利率等的变动提供一个视角。
(5)如果进一步认为(或假设)货币市场总能时时刻刻自动实现均衡(两种需求总能自动调整从而相等),这是另一个问题。
另外,再补充一点:l(y,r)本身就是高度抽象的宏观量,是“(众多微观个体行为)合成”的结果。每个微观个体的意愿货币持有量不尽相同,他们对产出、利率等的反应也不尽相同(需求函数不必相同)。l(y,r)反映的是宏观的、总体的意愿货币持有量。
不妨设想一个极端例子。在给定条件(如产出、利率、货币供给等等)下,某个体A突然想改变自己的货币持有量,但其他人都不想改变自己的货币持有量,于是A也无法同其他人实现交易。此时宏观的factual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不发生变化,但宏观的意愿货币需求发生变化了,从而货币市场不均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