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12653 36
2009-10-15
现上传一套《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共15册)pdf,供各位网友免费下载阅读和参考。
北京出版社   2005年第1版

书目:
[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陈铨-异邦的借镜 季进 曾一果.pdf
[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冯至-未完成的自我 张辉.pdf
[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傅雷-那远逝的雷火灵魂 谢天振 李小均.pdf
[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梁实秋-在古典与浪漫之间 高旭东.pdf
[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梁宗岱-穿越象征主义 董强.pdf
[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 王兆胜.pdf
[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刘若愚-融合中西诗学之路 詹杭伦.pdf
[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钱钟书-爱智者的逍遥 龚刚.pdf
[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王国维-独上高楼 潘知常.pdf
[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闻一多-寻觅时空最佳点 刘介民.pdf
[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吴宓-理想的使者 张弘.pdf
[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朱光潜-出世的精神与入世的事业 钱念孙.pdf
[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宗白华-文化幽怀与审美象征 胡继华.pdf

[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卞之琳-在混乱中寻求秩序 刘祥安.pdf【暂缺】
[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穆旦-苦难与忧思铸就的诗魂 高秀芹 徐立钱.pdf【暂缺】


                                             总序
                                              乐黛云

        21世纪,世界文化正面临一个新的转折。为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原教旨主义,必须大力推进多极制衡和文化的多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必然成为世界新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以利于其现代发展并有益于世界进步;另一方面又亟须总结过去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的经验和教训,对百年现代文化进行总结,以便为建构未来的世界新文化作出贡献。这一总结的核心无疑是百年古今中西文化的冲突激荡及其酿成的发展趋势。
        百年中国比较文学正是在这一历史使命的驱动下发展起来的。20世纪的一百年,是中国学术文化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并在中外学术的冲突和融通中曲折地走向成熟和繁荣的一百年。在这一百年中,比较文学先是作为学术研究的一种观念和方法,后是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学术史上留下了深刻而独特的足迹。比较文学在20世纪中国的发生、发展和繁荣,首先是基于中国文学研究观念变革和方法更新的内在需要。这决定了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基本特点。学术史的研究表明,中国比较文学不是古已有之,也不是舶来之物,它是立足于本土文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全球交往的语境下产生的崭新的、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现象。
        百年中外文学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是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从历史上看来,各国发展比较文学最先完成的工作之一,都是清理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研究本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的相互影响。”百年来,已有很多学者在这方面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但过去这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西方文化对中国学者和作家的影响,少有研究这种影响如何在中国文化自身传承之中发生和发展,更少有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得到新的诠释而促成自身的现代化。本丛书从这一现实状况和学术史的角度出发,对20世纪一百年来卓有成就的中国学术名家如何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形成独特的中国现代文化,进行全面的总体探讨和深入研究;并在这一基础上探讨继承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文化以及多元文化交汇共存的规律,目的在于阐明新文化在中国生成的独特路径,通过实例对延续百年的中西、古今之争作出正确结论并预示今后的发展方向,以便中国文化真正能作为先进文化,在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中占据应有的地位,在推动世界文明进步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古今文化承接和中西文化沟通是20世纪文化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但学术界至今较多关于这方面的一般理论探讨,较少有将中西会通和古今传承二者结合起来的、有分量的重点个案分析。本丛书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对沟通中西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卓有贡献的中国学术名家进行深人的个案研究,在古今中西文化交汇的坐标上,完整地阐述他们的生活、理想、事业、成就及其对中外学术发展的贡献。特别着重探讨20世纪一百年来他们如何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形成完全不同于过去的20世纪中国现代文化景观。着重个案研究,意在通过主要人物的生活、理想、事业、成就,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西方文化的吸收,突出他们对中外学术发展的独特贡献,阐明新文化在中国生成的独特路径,力图通过实例对延续百年的中西、古今之争作出正确结论并预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本丛书的作者都是国内跨文化研究和中西文学方面著述颇丰的一流专家学者,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研究功力,是继20世纪仞沟通中西文化的钱钟书、季羡林等大家之后涌现出来的新一代领军人物。基本上做到了名家写名人,研究有深度,叙述到位,资料翔实,视角独特。
        总之,本丛书进行的这种研究不仅对中国极为重要,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对话和沟通也具有突出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意义。本丛书志在这方面填补学术界的空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0-15 10:33:10
[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陈铨-异邦的借镜 季进 曾一果.pdf


内容简介:
    《陈铨-异邦的借镜》第一次系统地梳理了陈铨的生平创作,试图清晰地呈现他复杂的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他在沟通中德文化、借鉴德意志哲学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从而还原陈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陈铨是20世纪40年代名噪一时的“战国策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德文学交流杰出的开拓者与先行者。可是,由于历史的误会,陈铨长期退隐于历史深重的帷幕之后,少人问津。

目录:
第一章 思想的熔铸
一、从传统出发
二、水木清华
三、亲炙名师
四、求学异国
第二章 重构民族意识
一、1937年前后
二、时代之波
三、文学的力量
第三章
一、《野玫瑰》风波
二、文学与政治
三、《蓝蝴蝶》与《金指环》
四、从“天问”到“狂飙”
第四章 异邦的借镜
一、中国之德国
二、“中国文学的世界性”
三、“文学批评的新动向”
四、“伟大的将来”
尾声 后台休息
参考书目
陈铨大事年表
附录
陈铨译《精神现象学》残稿
后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15 10:33:14
[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冯至-未完成的自我 张辉.pdf


内容简介:
        在人们的记忆中,冯至一直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这歌者的荣光,伴随着他几乎横跨20世纪的生命历程。而鲜有人关注的是,作为一个天才的沉思者,他又是极少数能从深刻的精神层面颖悟到现代性困境的中国知识人之一。但是,为什么一个以个人的坚定信念对抗集体主义神话的诗人,一个拒绝参加公众合唱的歌者,心悦诚服地试图成为“大海里的一滴水”?又为什么一个深刻探究自我完整性的思想者,会轻易地放弃初衷,甘愿成为“一块砖瓦”、“一片木屑”?
        本书通过展现冯至与中德精神传统和思想人物的对话关系,来探究这位学者型诗人不断否定自我的精神历程。作者试图借反思冯至敏锐颖悟现代精神又无法规避其深刻问题的—生,揭示他对现代性危机的天才预见与其迷失自我的人生选择之间的巨大反差。全书从分析冯至的四则自传和五部传记入手,以较全面地鸟瞰诗人“在否定里生活”的生命故事。接着,集中考察德国浪漫传统对冯至生命早期自我发现的意义,并进而关注里尔克与冯至第—次重大精神转变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以《十四行集》和《伍子胥》为中心,讨论冯至另—次尝试由“个我”走向“大我”的心路历程。继而,以冯至的歌德研究和《杜甫传》为重要个案,探求冯至走向政治自我所面临的困境。

目录:
第一章 一生在否定里生活-冯至精神历程的多重透视
一 现代精神的批评者与受伤者
二 四篇《自传》:诗歌与散文体的回忆
三 五部传记与一个否定型的精神探索者
四 纵使“否定的否定”里也有肯定
第二章 没有一个诗人不是孤独的-20世纪20年代冯至与浪漫传统的联系
一 昏黄的深巷,看见一个人儿如影
二 越荒凉寂寞,人们越构造幻想
三 吹箫人的故事与庞贝废墟
四 诺瓦利斯:自然和精神的对话
第三章 1931年的寂寞与忍耐-透过里尔克看冯至的自我探索
一 世界是深沉的,不家许多秘密
二 两个鬼:“世故”与“自己”
三 1931年的“寂寞同忍耐”
四 他们要开花,我们要成熟
第四章 用整个生命深深地领受奇迹-《十四行集》与《伍子胥》合论
一 一个人面对着一个宇宙
二 宁静的启示里得到正当的生死
三 现代奥德赛的生命担当
第五章 断念者的心灵复调-冯至的晚年歌德表结
一 歌德:一个完整的人
二 这是永久的歌声:应该割舍
三 一首晚年的青春之歌
四 无法走出的困境
第六章 诗与政治:尝试性的对话-冯至《杜甫传》的人民叙事及其效应
一 诗圣:精神成年的象征
二 个人浪漫主义还是人民喉舌?
三 一滴清水,怎样真正投到了大海?
四 人民是谁?诗人是谁?
参考书目
冯至生平与著译年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15 10:33:21
[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傅雷-那远逝的雷火灵魂 谢天振 李小均.pdf


内容简介:
        傅雷是公认的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翻译家之—,其翻译名声之巨足以遮蔽他在其他诸多领域里的不俗贡献。在对其翻译进行的研究中,人们多从狭隘的语言学角度切入,管窥其翻译的得失,虽不乏洞见,却失之于对其深邃思想之研究。渐渐地,其原本复杂多面的形象有扁平化之虞。有鉴于此,本书采取跨文化的视角,力图还原傅雷那丰富多彩的生活、学术及思想。
  全书共分六章。第—章简明地勾勒了傅雷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第二章探讨傅雷复杂的思想面貌,其中既有中国儒家和道家文化的濡染,也有西方古希腊文明和现代精神的影响,但最重要的是他首先是—个自由独立的知识分子。第三章考察傅雷的翻译,重点不是评价其得失,而是放在其翻译美学和制约其翻译的因素上。第四章讨论傅雷文学家和文学评论家的身份,以观其丰富的文学经历和敏锐的批评眼光。第五章论述傅雷作为艺术批评家的贡献,这可能是他最心仪的角色。最后一章讨论傅雷在音乐领域的成就。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在生死之间
一、孤单幼年
二、欧游身影
三、美专日子
四、烽火岁月
五、新旧之间
六、政治风云
七、悲凉晚景
第二章 思想的魅力
一、儒家忠实的门徒
二、道家艺术的传人
三、希腊文明的皈依人
四、理性精神的追随者
五、自由独立的知识分子
第三章 翻译的政治
一、翻译缘起
二、前期翻译
三、后期翻译
四、翻译美学
第四章 文学风景线
一、文学创作
二、文学评论
第五章 傅雷论美术
一、西方名作二十讲
二、中国画论之检讨
第六章 傅雷论音乐
一、盘点中国音乐
二、别求新声于异邦
参考书目
傅雷年表(1908-196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15 10:33:25
[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梁实秋-在古典与浪漫之间 高旭东.pdf


内容简介:
    本书从梁实秋黄昏岁月的热恋写起,全面地考察了他的为文与为人,认为“古典的”与“浪漫的”不但表现在他的文学选择上,而且是他一生为人与为文的矛盾所在。在对梁实秋的当代文化魅力进行了全面的反省之后,本书探讨了以往较少有人关注的他在清华大学时期的诗歌创作与文学批评,认为在他的浪漫主义中夹杂着古典与唯美的色彩。在全面探讨了梁实秋回国之后文学批评的伦理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本书指出了他批判五四文学的得失。从中西比较文学与文化的角度,本书认为他是“穿着西装的孔夫子”:他以西方的古典精神与中国的儒家精神沟通,以西方的浪漫主义与中国的道家理念沟通,从而建立了一个中西沟通比较的架构。

目录:
第一章 当代文化魅力:黄昏热恋、自由文人与雅舍小品
一 满目青山夕照明:七十二岁的浪漫情种
二 转型期的文化悖论:艺术上反自由的自由主义文人
三 “乏走狗”与“乏牛”:梁实秋与鲁迅的论战及评说
四 “与抗战无关”:雅舍小品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
第二章 荷花池畔:青春花季的浪漫文化选择
一 浪漫之梦:清华时期的文学活动
二 青春花开:恋爱季节的诗歌创作
三 指点文坛:浪漫与唯美的文学批评
第三章 从浪漫到古典:文学批评的伦理文化特征
一 以古典理性对现代中国文学浪漫趋势的清算
二 文化语境的变化与梁实秋批评策略的调整
三 人性论与阶级论:梁实秋的人性论是资产阶级的吗?
四 文学批评学的建构与文学批评史的阐发
五 关于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的文体批评
第四章 在中西文化之间:穿着西装的“孔夫子”
一 古典的与浪漫的:梁实秋沟通中西文化的企图
二 慎言比较文学的比较文学家
三 科际之间:将文学置于跨学科与跨文化的语境中
参考书目
梁实秋大事年表
后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15 10:33:31
[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梁宗岱-穿越象征主义 董强.pdf


内容简介:
        本书以在梁宗岱百年诞辰时出版的《宗岱的世界》和《梁宗岱文集》为研究文本,以“主题学”研究为主要方法,将梁宗岱的创作、批评和翻译活动放置到法国乃至世界性的象征主义大视野中,从而对其进行整体评价。在对象征主义潮流进行简要而全面的介绍之后,本书着重分析了梁宗岱作品中构成梁宗岱世界的—些重要主题,如崇高、象征、契合、神秘主义、直觉等,都被放置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大背景中,进行真正的溯源工作。
  本书通过全方位比较梁宗岱与象征主义,使得梁宗岱真正的独特性得到彰显,显示出穿越了象征主义的梁宗岱时刻以文学的最高境界为追求目标,追求“—切的高峰”,终于成为—代越洋归国的知识分子中最具个人特色的杰出代表之—。本书采用了大量从法语原文直接翻译的:文学资料,为读者提供了关于法国象征主义的第—手材料。对马拉美、魏尔伦、瓦雷里等作家的思想,在书中也有较多介绍与分析。

目录:
“言师采药去”——代序
一 中国文学?外国文学
二 诗人的律法
三 探本溯源:法国诗歌参照
四 诗学的交汇处
五 “主题研究”方法
第一章 梁宗岱的象征主义家族谱系
一 象征主义的范围
二 广义上的象征主义
三 狭义上的象征主义
四 象征主义的传播
第二章 梁宗岱世界中的几个关键词
一 纯诗
二 崇高
三 瓦雷里
四 绘画
五 “象征”之辩
六 契合
第三章 灵魂、精神性和神秘主义
一 梁宗岱作品中的宗教感
二 法国象征主义与精神性
三 精神性与宇宙意识
四 神秘主义的翻译观
第四章 音乐性与形式探索
一 象征主义的音乐性追求
二 为诗歌“立法”
第五章 “经验”与“直觉”:超越象征主义
一 论屈原
二 论直觉
三 现代科学与现象学的参照
跟得上世界,对得起过去——代结论
参考书目
附录
象征主义时期文学艺术大事年表
梁宗岱生平、作品与瓦雷里主要生平、作品对照年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