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前夕,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这份由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预示着包括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六行业将成为国家抑制产能过剩进行调控和引导的重点,而电解铝、造船、大豆油压榨等产能过剩矛盾比较突出的行业,也被点名“关注”。
昨日,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表示,下一步信贷、土地、环保、证券、监察、项目审核等管理部门将密切配合,坚决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势头。
将建信息发布制度并实行问责制
上述《意见》中有两项值得关注的政策措施,一是建立信息发布制度,由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部门联合信息发布制度,加强行业产能及产能利用率的统一监测,适时向社会发布产业政策导向、产业规模、社会需求、生产销售库存、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污染排放等信息,引导地方和企业理性投资。
而陈斌透露,近几天国家发改委就将会同有关部门举行第一次信息发布会。
此外,还将实行问责制。《意见》制定部门中增加了监察部,政策措施中增加了实行问责制,这是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在投资项目管理上的约束。目前,我国地区之间竞争十分激烈,一些地方政府鼓励企业投资,一些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这也是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对此,《意见》明确提出,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的暂行规定的通知》的有关要求,对违反国家有关土地、环保法规等规定,工作严重失职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行为要进行问责,严肃处理。
钢铁:不再核准新建产能的项目
我国当前对钢材的需求特别是建筑基建用钢需求较大,甚至出现了某段时期内供不应求的局面。
数据显示,重轨、螺纹钢、线材、中小型材等长材需求增长20%,占新增需求量的90%,这是扩大内需,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市场需求的暂时反映。去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5亿吨,产能6.6亿吨,设备开工率约76%,表观消费量约为4.53亿吨,有1/4的粗钢产量需要通过直接或间接出口予以消费。对此陈斌表示,产能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
“钢铁产业属‘两高一资’产业,我国铁矿资源贫乏,以大量出口为目标谋求国内产能的供求平衡,不符合我国长远发展战略。环保、资源均不允许中国成为世界钢材供给基地。目前,中国粗钢产能接近全球的50%。金融危机过后,全球消费将处于相对平稳发展期,靠出口消化过剩产能客观上难以实现。届时,我国粗钢产能过剩将更加严重。”陈斌说,下一步将利用当前市场倒逼机制,在减少或不增加产能的前提下,通过淘汰落后、联合重组和城市钢厂搬迁,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推动钢铁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不再核准和支持单纯新建、扩建产能的钢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