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名词术语中非均衡分析是什么_非均衡分析
什么是非均衡分析
非均衡分析是指由于价格的作用,经济运行中不能形成一般均衡时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即不能形成瓦尔拉斯均衡,而只能使供求双方在偏离瓦尔拉斯均衡的适当位置上的均衡,这是一种短期的不稳定的均衡。
非均衡分析概述
均衡这一概念无论如何总是包含着"变量均等"这层涵义。正因如此,另一些经济学家还是用("习惯"地用)"非均衡"这一概念来定义存在失业或发生短缺的情况,而不论其它市场上是否供求相等。
以克洛尔、莱琼霍夫德、马里沃、贝纳西等人为代表的现代非均衡学派,将凯恩斯的"失业均衡"、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被抑制的通货膨胀"等等,都概括为不同类型的"非均衡",而不称它们为"均衡"。在这一点上,他们的均衡概念与古典均衡概念是相同的。但在另一方面,虽然用词相同,他们的非均衡概念却又与古典意义上的非均衡概念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古典均衡理论中,非均衡一般地说是一种不稳固的状态,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必然要立即向其他状态转化,或是向均衡"收敛",或是在"发散"过程中变得更加不均衡。而在非均衡理论中,非均衡与瓦尔拉斯均衡一样,具有行为确定的涵义,因此具有稳固性,可以持久地存在,而不仅是一种过渡状态。他们指出,在现实中,价格并非象传统理论那样是可以随时根据供求关系迅速调整的,有时是因为制度的原因被固定或其运动受到限制,有时则仅仅是由于信息不完全而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同时,由于市场上并非处处存在瓦尔拉斯定义的那种"喊价人",人们不可能等到一切价格都调整到均衡值上再进行实际的交易,交易发生之后又不能再"重新交易",因此,他们在遇到供求不等情况时,往往首先进行"数量调节",根据自己在一定价格下所能买到的数量或卖出的数量来调整自己在其他市场上的供求数量(即所谓的"外溢效应")。总之,一方面,价格调整的速率低于数量调整的速率;另一方面,对每个个别行为主体来说,价格往往是外生变量,是既定的交易条件,而交易数量则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内生变量,因此,市场运动的结果,通常会是非均衡的,变量之间是不均等的,"理想的" 供给不等于有效需求,或"理想的需求"不等于有效供给。但这种非均衡结果,又是建立在每个人在既定的信息条件、制度条件和市场条件下的最优选择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又是具有稳固性的,不改变某些基本的外定条件,如收入分配制度、价格限制、信息完全程度等等,就不可能使某种非均衡状态得到改变,变成均衡。总之,在现代非均衡理论中,非均衡的概念不同于古典意义上的非均衡概念,它包含着"行为确定"的涵义。但问题在于,由于这里"非均衡"一词表示着以往均衡概念所包含的东西(行为确定),它会引起另一方面的混淆。
两种非均衡概念的差别
还要指出,科尔奈所分析的短缺与所谓非均衡学派所说的非均衡,虽有相通之处,但却是两种不同的非均衡概念。正如有的经济学家所指出的那样,非均衡学派所说的非均衡,不过是在一般均衡体系中加进了一个(或几个)变量约束条件(如固定价格)之后人们相应地调整了自己的行为的结果。而科尔奈的短缺,则是由一定的经济体制内在地决定并不断地再产生的结果,无论是否存在着诸如价格限制之类的约束条件。在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分析中,两种理论的差别最为明显。按照前者的逻辑,短缺的原因仅在于固定价格制,而在后者看来,则在于象预算软约束之类更基本的体制因素。虽然两种理论各有其功用,笔者以为,从思想方法上看,后者更加深刻,可以将人们引向更深层次上的问题。比如,非均衡理论强调价格的约束作用,却不能回答为什么会形成固定价格制的问题(它甚至从来没有打算提出这样的问题),而按照体制分析的思路,我们却能够对这样的问题作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