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兴趣比较庞杂,可以说杂而不精,更实在地说是难以精下去。
于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以及明白其它经济学分支所关注的问题。参加各种经济学seminar成为了一种乐趣。
在短短的几十分钟讲完可能花上半年时间才完成的论文,对于作者来讲,是一种挑战,对于听者也是一种智力与反应力的考验。
但我的反映似乎总慢半拍。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在prenster刚提出问题时,就能做出反应,并进行讨论。一方面由于他们有相关的研究经验,另一方面,他们找到了提问的方式。或,能够把握住文章的要害所在。即,提问具有针对性。
但凡讨论的核心区域,我觉得主要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对模型假设的考量,即假设是否合理,假设对于最终结果的影响,有没有更为宽松的假设且能保证结论依然成立。如果在推理技术上没有很大漏洞,过了假设这一关,文章可以比较顺利地走下去。
第二个维度是,文章是否回答了motivation中的问题。最好集中于一个核心问题,其它的“附带产物”可以一笔带过。不能平均用力。还有是得到的结论是否与intuition相符,符合则好,不符合就要用模型说话(如果别人可以接受你的假设前提的话),这样,更能显示理论的力量。。。
这种有重点地听与参与讨论的方式,可能会使我们地参加seminar中得到相对多的信息。
期待相关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