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或者面包师傅的仁慈之心,而是他们的自利之心。我们不要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语,而要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语。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要说对他们有利。
在“看不见的手”的驱使下,一心利己的消费者创造了最大限度的社会利益
且看两则帖子: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中指监测的30个主要城市,17个城市成交面积同比下降,其中南京下降幅度达61.19%,福州同比降幅也超六成。当然不乏依然上涨的城市,其中汕头升幅为195.52%,徐州次之,同比上升41.67%。亚豪机构市场总监郭毅对第一财经分析认为,供应端的发力将继续有效平抑房价预期,但前述入市的地块,其项目最快也需明年年初入市,因此无法解救今年下半年的成交量。在她看来,今年下半年北京楼市成交量将继续维持低位,2017年的全年成交情况恐将创造历史新低。
十几年来,中国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房价快速上涨。这一现象受到许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对这些因素也有许多相应的经济学分析,比如分税制和土地财政,货币信贷政策,供求关系等等。一般认为,由于在分税制之后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源,地方政府有强烈的房地产开发冲动。基于货币数量论,很多分析认为信贷规模的扩张或者货币数量的增加为房价快速上涨(也就是资产价格上涨)提供了条件。随着房地产开发热遍全国,也有许多对房产供求关系的研究,一般认为一线城市房价有较坚实的需求支撑,而二三线城市则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商品房库存。
本文认为,在各种经济因素之外,存在着基本的调节土地价格从而在根本上调节房价的经济规律,即地租——地价的经济规律,而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是理解这一经济规律的关键。

西方经济理论对市场的理解历经四次深化:
1)古典经济理论的“自由放任”秩序;
2)新古典的“完美”价格机制;
3)宏观经济学的“需政府干预”;
4)新制度的“产权明确是前提”。
古典经济理论的“自由放任”秩序
亚当.斯密以“个人满足私欲的活动将促进社会福利”为逻辑起点,推演出市场就是“自由放任”秩序。政府完全不能干预个人的追求财富的活动,也完全不用担心这种自由放任将制造混乱,“一只看不见的手”将把自由放任的个人经济活动安排的井井有条。也就是说,亚当斯密的市场概念重点在于强调限制政府对个人经济活动干预上。《国富论》也花相当的篇幅去抨击干预个人经济活动,限制个人经济权力(产权)的重商主义政策。以后的古典经济学家也一直坚持自由放任的观点。
新古典的“完美”价格机制
新古典在引入边际概念和数学论证的基础上,为新古典的“自由放任秩序”建立了形式上“完美”的数学模型:一般均衡。在这个模型中价格是最重要的自变量,这一模型也可以叫价格机制。达到一般均衡的过程,也是 一个社会资源在价格的指引流动的过程,所以,价格机制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新古典的市场概念除了增加形式上“完美”以外,实质上并没有给古典理论增加新的思想内涵。也就是说,新古典“完美”的数学模型下的表皮下,依然是古典的自由放任秩序,“新”更是“新”在形式上。而且这种形式上的完美是以牺牲思想上深度为代价的,精美的一般均衡模型武断地抽象掉了“个人追求满足私欲的活动促进社会福利”的逻辑支撑。
宏观经济学的“需政府干预”
上世纪的经济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迫使西方的经济理论家反思古典理论对市场的定义。最后的答案是,完全的自由放任是不行的,看不见的手有时并不存在,市场会失灵,政府应该对经济活动进行“总量”上进行干预,于是“宏观经济学”就诞生了。罗斯福也接纳了凯恩斯的建议,实施政府干预经济的“新政”。现在已经形成了在全世界基本达成共识的政府干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当然这些已经都谈不上“新”政了。
新制度的“产权明确是前提”
同样面对市场失灵,科斯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外部性效用问题无需政府干预,可以通过明确相关产权利用市场来解决。而张五常更绝对,他说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外部效用,只存在不明确的产权状态。无论如何,科斯给市场概念带来了革命性的创新。他让人们意识到,市场的关键并不在于非人格化的机械的“价格机制”,而是在于经济活动参与者的权力(产权)。
如果说古典经济学家阐释了“市场”是“自由放任秩序”,那么科斯就回答了怎么去实现“自由放任秩序”或者“价格机制”。
斯密的对“市场”自由放任的定义,是建立在“个人追求私利将促进社会福利”逻辑起点之上的。也就是说,斯密把这一点当成他的市场概念的前提假设。既然把这一点作为前提假设,那么斯密一定在当时的他所处的社会观察到“个人追求私利促进社会福利”的效果。也就是说当时的英国已经初步具备能够使“个人追求私利促进社会福利”的制度特征。其实,“私利促进社会福利”的观点在斯密以前已经在英国存在,并非斯密首创,他只是敏感地注意到这一现象,并以此推演出市场秩序。既然, “个人追求私利可以促进社会福利”的现象可以被观察到,那么,个人追求私利的活动一定是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的,也就是说“自由放任的秩序”在当时也是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的。这便意味着当时英国的制度是在相当程度上是支持“个人追逐私利”的活动的。支撑“个人追逐私利活动”存在需要什么的制度呢?这个制度应该具备两个特征:
1)承认个人“私欲”;
2)承认个人追求满足“私欲”所需要的财富的权力(产权)。

市场从最简单角度区分,可包含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至于二者的区别见贴:我觉得应该是根据国民经济良好运行那个循环来分的,三部门经济里,居民提供劳动给企业获得收入,这个是劳动市场。居民消费企业生产的产品,这个市场是商品市场。居民把消费之外的收入投资于金融市场,企业从金融市场获得投资。好像这些市场没什么区别,硬要分的话那就是有的商品比较特殊,比如劳动要素神马的。。无形的。。。
★现在好多人都在“卖拐”。这个拐是什么?就是政府对市场的任意干预,就是大量反市场经济的言论。大量所谓市场经济的矛盾,都是被卖拐的人卖出来的。
★ 金融危机是政府政策的失误所致,解决危机最好的办法是让市场自发调节。
★ 人为限制房价、物价,最后只能让少数有特权的人得到好处。
★ 修建经济适用房不能解决普通人的住房问题。
★ 帮助低收入者的最好办法是直接给他们货币补贴。
★ 国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中国经济已踏上了非国有化的不归路。
★ 官员是改革中相对受损最大的利益集团。
★ 寡头竞争对社会有利。
★ 推动经济增长的是生产,是供给,而不是需求;是供给创造需求,而不是需求创造供给。如果刺激需求就可以发展经济,我们早就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
★ 我们国家,现在有太多的财富集中在政府手里,而不是国民手里。我想,可以利用这次危机推动国家财富向国民财富转移。首先,要考虑实行减税;其次,应将国有企业股票一部分分给老百姓。

自由市场经济永远有效率,不存在市场失灵吗?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800667&from^^uid=5881313
1979年11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外宾时谈到:“我们有些经济制度,特别是企业的管理、企业的组织这些方面,受苏联影响比较大。这些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营方法、管理方法、发展科学的方法,我们社会主义应该继承。”“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如果产品的定额是由计划机关确定的,那企业就没有任何积极性去消费资源或努力确定并提供那些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东西;
•如果投入和产出都是由计划机关确定的,企业就会倾向于低报他们的能力而高报他们的需求,以便更容易地完成他们的部分计划。它们还会有很大的动力去游说计划部门以得到较低的生产定额和充足的原材料供应。
•如果就业是有保证的,而且收入与企业经营的好坏无关,那工人就没有动力去工作。
•如果计划部门是对整个经济负责的,那它就没有任何动力去关闭无效率的单位,因为这样做或者要增加失业或者必须为失业的工人寻找新的工作。
市场经济下效率与公平兼顾
行走的青年 发表于 2017-7-18 14:52
谈到市场,每个人都可以想到很多,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品市场、手机市场、人才市场、体育保健市 ...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