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名词术语中制度分析方法是什么_制度分析方法
制度分析方法简介
自亚当·斯密(Adam smith)以来,经济学家们就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在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来研究经济问题。在一定情况下研究这种假定有利于经济学家对经济问题做深人地分析,但在许多情况下研究人类经济行为远比传统经济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更为复杂。因此,制度经济学家把制度做为变量,把集体主义和整体主义引人到了经济理论的研究中,建立了更为接近现实经济活动的方法论。这种研究方法在经济学的研究中被广泛地运用,两且这种分析方法对我国转型时期的经济学和经济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制度分析方法采取了结构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社会文化分析法来研究经济问题,揭示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去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制度分析方法特征
总体来看,制度分析方法的特征主要有:
1、动态化特征
即用进化或演进的眼光来看待经济世界,这是制度分析方法的一个突出特征。其实质是用动态的在生物学意义上不断发展变化的眼光来考察人类经济行为。这种情况开始于制度经济学家的鼻祖——凡勃仑(Veblen),从他开始就明确地将对制度的分析纳人到经济学研究的框架中,更关心导致经济系统发生变化的制度因素和制度变化的方向[1](P264)。制度分析方法特别看中制度的演进,而且认为促进制度演进的真正动因是技术的变化或技术的能动性,同时还认为技术变化和经济政策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因此,这一研究方法说明,具体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技术及其变化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同时说明,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是在制度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因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制度演化的动态过程中去寻找问题形成的真正原因。
2、“非纯粹经济分析”的特征
西方正统经济学家在方法上,总是假定制度是既定的。由于对经济活动作了这样的简化,经济理论总是习惯于把经济现象放在不超出经济体系的范围中进行考察,只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他们所关心的经济行为是人们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去进行生产,经济分析的基本问题是生产、有效的组织和财富的分配。但是制度分析方法始终坚持这样一种信念:社会经济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经济系统中一切事物之间都相互关系、相互依存,而且任何事物都是其他事物的原因。这样一来,所有内生条件中的某一条件变化后,其他条件也会随着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会使整个经济系统朝着某种方向运动。由于制度分析方法坚持这种信念,所以他们关注经济系统的整体。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既考虑那些“经济因素”,又考虑那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并把那些诸如法律、政治、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非经济因素纳入经济研究的内生变量中。
3、方法论的集体主义特征
从经济学的方法论史来看,经济学对人类行为的分析有两种途径;一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二是方法论的集体主义,他们认为最有效的社。正统经济学是以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为基础的,而制度经济学则带有强烈的方法论集体主义色彩,他们关心的不是个人或某个企业的行为而关心的是制度这一集体行动的结果或集体行动对个人选择的控制和约束。“因此,制度经济学家们倾向于避免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并且戒绝在缺乏制度的体现而强调均衡、最优和纯粹市场的模型中进行解难研究。”[2](P932)所以制度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康芒斯(Commous)把“制度”定义为:“集体对个体行动控制的逻辑。”他们认为对制度这一集体行动的考察和描述才能最好地理解个人的经济行为。
4、具体化特征
制度经济学家在研究方法上带有具体化的特点,他们着重研究微观经济制度,并更多地从现象上和形式上进行分析。所以其理论核心总是围绕着制度的内涵和构成、制度变迁和创新、产权制度和国家理论这些具体的制度范畴。在制度的内涵与构成分析上,使用“制度安排”将制度内涵具体化,认为制度安排是约束特定经济行为和关系的一整套行为规则。在制度变迁的研究中,具体涉及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分析。在产权制度的研究中,以具体的产权制度为典型、分析了产权制度的起源和功能以及产权制度的演进。在产权制度的激励问题研究中,从具体的经济目标出发,去研究如何制定具体的制度和规则以保证行为主体进行创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