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交换判试卷
那时候对考试特别在意,有一些是随机的课堂小考,老师一般在上课前给每个人一张白纸,听写或者默写课本上的内容,然后就是交换判试卷,连标点符号错了都要减0.5分。
2 死活不承认自己成绩好
也奇怪了,本来挺光荣的事情,好像变得很丢人似的。一般在大考(期中或者期末)正式判卷结果出来之前,会有一些小道消息(看来咱们从小就爱这个)多半从帮助老师判卷的高级干部(班委,那时就有特权阶级存在)那里传出来,多半是谁谁又考了90多分什么的,然后那个人会死活不承认,说什么考的特别差,哪道哪道题根本没答什么的。等正式结果一出来,无可辩驳的时候,大家再去“阿谀奉承”的时候,一般那个人会左顾而言它。看来我们从小就有当政治家的素质。
3 骂人经典名句
和谁谁好 :我也不知道当时咱们这么坏。实际上谁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就知道被说和班上的漂亮女生好事很丢人的事情,那个女生也觉得受了奇耻大辱,会趴在桌子上哭一会。等长大了以后,盼着想着和漂亮女生好,竟不得了,想象小时候,还挺幸福的和漂亮女生那么容易就“好上了”。
我是你爸爸(或者爷爷):奇怪了,小的时候相当大辈分的,到了这把年纪,快要当真的爸爸了吧,有觉得自己还小,弄得挺伤感的。
某某是猪(或者驴,狗):不用多解释了吧
4 三好学生
“德 智 体”(跟三讲有点类似)讲政治=德; 讲学习=智;讲正气~=德 也就是说,现在的干部体力都跟不上了,讲体育不成了。
那时还挺民主的,一般是老师提名候选人,全班不记名投票,我还记得有候 选人因为没都过半数而落选的,而非候选人因为得到的足够票数而当选的。反观现在的民主好像有点不懂了,成人的游戏规则与我们小孩子的就是不一样,要不说我们太幼稚了呢。
5 排名次
每次大考和部分小考,都要排名次,前十名好像是个品牌,类似于现在的“省部级”,能进前十名好像就不必细化了,都属于“好学生”一档,有问题都可以找他们。
6 英语的中文音标
刚学英语那会,不少学生会使用独特中文音标给新的英语注音例如:flag “福来个”, 还记得小学英语书前面几页是彩图,是一个校园的画片,然后就有国旗的放大,下面标着“flag”.
7 做小玩艺闹着玩
不用说,男孩子都有做过弓箭,风筝的历史,甚至是火柴枪,可是技术活呢!我至今搞不懂怎么处理那些自行车链条的。
8 跳绳比赛
当时特有集体荣誉感,尤其是什么“重在搀和”的项目,跳大绳可算一项,如果在自己跳的时候出错,还会遭到“围攻”,和现在的李P记者会差不多,反正都是几个说,一个答的,而且答的时候都好像很委屈似的,实际上心里还满不在乎的呢。
9 射雕英雄传
忘了谁,也不能忘了“蓉儿”。翁美玲的扮相着实深入人心,可以说影响了我们这一代的“找女朋友观”,很多我的朋友都要找一个聪明伶俐的。以至于我上高中那会,市电视台又重播“射雕英雄传”(大概在93年)。照 样引得我们这些高中生们心猿意马,无心向学。
10 小粘纸
几毛钱一张,有明星照和变形金刚的为多,也有花仙子的。我记得变形金刚汽车人的首领(擎天柱)的大粘纸最贵,要5毛钱一张,好像有 25% A4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