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493 0
2009-10-18
悟性与灵感从来就是孪生姐妹。一个艺术家或者诗人,只要拥有这两件宝贝,一定能出人头地。艺术创作或发明创造,就是从灵感中诞生,但悟性不高者,即使有灵感,也不能成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家或发明家。因为其作品要深刻犀利,要有内涵,有口味,否则其作品,只能成为平庸作品吧。
    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说过:一个人的成功,是利用别人在喝咖啡的时间要创造出来的。美国著名相对论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成功是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是的,创作或是做其他事情,需要灵感。然而灵感不会自然而然就有,也不会主动出现。如果你在一刹那想出你几天以来冥思苦想的问题,那灵感就来啦。这时你要小心驾驭,否则,造成激情放溢,不修边福,没有深度和广度。曾经我为写一首诗,就想出一个法子,去风雨中感受一番,平时我不太喜欢雨,想不到通过亲身体验后,写出一首好诗来。虽然比不上当今诗人们的水平,可是其中却有点诗意。由于我悟性不高,其作品处于平庸之水平。
    再举一个例子吧,这几天,以前我就读的思茅师专在举行一次歌唱比赛时,各系加紧训练。教我们唱歌的指导老师是个脾气暴燥的人,由于选出来的指挥事先没有学过,所以指挥起来“业务生疏”,放不开手脚,为了一个动作,指导老师重复几次,指挥练了几次也记不住。如果指挥悟性极高,指导老师不必浪费口舌,如果指挥突来灵感,也不必多受苦。
    这只是个简单的例子。虽然我们平凡人不能和大师们相提并论,可是,我们的灵感和悟性暂时没被挖掘出来,也许到一定时候,其灵感定能汩汩流出。
    是的,我们不必自寻烦恼,非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悟性极高的人。只有平时多思考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多变地处理,到时候会得心应手。灵感不必“千呼万唤使出来”,而且定叫“千树万树梨花开。”佛教高僧如果悟性不高,缺乏灵感,那会成为一代宗师?艺术家如果平时缺乏锤炼,不注意思考问题,又怎么会震惊艺坛?运动员如果整天呆在寤室里,不出来锻炼,不注意每一个细节,又怎么会马上掌握基本的动作要领呢?诗人如果整天无病呻吟,不去感受民间疾苦,体验人生,又那能写出动人心魄的诗歌呢?……要想有灵感,同时又想有极高的悟性,最好的办法也许是最笨的办法,那就是多动脑筋,多思考。否则,只有等才源枯竭的那一天。
   当我们有灵感的时候,其灵感如行云流水,如水墨山水画,如春雨潇潇,如一潭清泉。可是当灵感放滥,造成活力和激情的浪费时,那即使有灵感,而悟性不高,其作品到达不“横空出世”或者“一鸣惊人”的效果。诗歌分为三品:下品、中品、上品,下品是感情的自然流露,虽有诗意,但逻辑混乱,又缺乏意境。中品有意境,但却有情感放滥之特性。上品既有意境,逻辑性强,又能自由控制心中的情感。写出下品有灵感可悟性极差写出中品的虽有灵感可悟性不高。而写出上品的可称之为大师,不仅灵感奇异,而且其作品品性极高。这就是灵感与悟性如何搭配,又如何运用自如的过程。
   本文笔者不是一个什么大师,虽有创作灵感,由于本性愚拙,悟性不高,其作品,只能是自我欣赏,不敢上花轿出世,“老妈妈裹脚又长又臭”,羞死人啦。
    大师们为了寻找灵感,忍受一切痛苦去民间体验生活,体察民情,收集创作素材。其作品不仅辞语惊人,而且内容极其丰富又极有内涵。如果“临渊羡鱼”,不亲身去体验,只有感叹的份了,又怎么会有灵感呢?只会夸夸其谈,只会长篇大论,其内容缺乏悟性,缺乏创造性思维,作品怎么会引起共鸣?
    平凡中的我们是有灵感的,只是平时我们不注意挖掘,造成财源浪费。如果“犹抱琵琶半掩面”,还“千呼万唤使出来,”那只会滋生烦恼。所以灵感来的时候,学会控制而不乱使用,那你也会成为大师。说不定,那一天我国后生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或有关诺贝尔奖的奖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