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1777 5
2009-10-18

先说一个故事,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几年前的寒假,我在武汉火车站转车.我早上到了武汉,买的是晚上的火车票,中间的十来个小时,我决定在录像厅里打发掉.去得录像厅一看,票价是5,有空调,并且中间不清场,提供热水.我看着划算,就买票了.售票员告诉我录像厅在二楼.待我上楼,把门的拦住我:"看录像?5元钱!"我说交过了,他说他收的是空调费.我想:交还是不交?不交的话,刚才的5元钱是白费了;交的话,就看着录像了.交比不交好.过了这道门,又在另一道门被人拦住了.他说要收茶水费2.我考虑还是交了划算.之后,又被收了存包费3.进了录像厅,花了15.在门口时,知道价格是5元我才愿意看录像;如果直接告诉我是15,已经超过了我的心理价格,我就放弃了.现在被""进来了,难道是我的决策出了问题?

那时候,我还是刚开始学习经济学.在每个收费的关口,运用的都是边际分析方法.看录像的边际收益高于5,而每次收费的边际成本小于5,决定交钱是对的.但是,每一次对的决策最后却导致了错的选择!

此事萦绕在心,几年中挥之不散.不在乎钱,而是怕学的经济学有问题.我不停地反思.我昨天决定学经济学,是正确的;今天这么想一想,也是正确的;明天呢,也是正确的.但是,和前面的故事一样,每天的正确并不保证我走的是"正道"!问题大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0-18 12:09:24
问题还不是我.在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中,每个企业按照边际分析进行决策,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那个地方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是,要知道,这种企业可能和我一样走的不是"正道"!最可能的结果作者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77学问聊斋是,遵循边际分析理论进行决策的企业最后完蛋;反之,不遵循的倒是"笑到最后".果真如此的话,我们必须放弃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目标.同样的推理,也不能把效用最大化作为消费者的目标.最大化的逻辑都不能成立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完美逻辑已经是"片甲不剩"!
        停留在新古典的家族范围内的新制度经济学当然不能幸免于难.以键盘为例.在发明了一个新的效率更高的键盘后,首先,作为正在使用键盘的消费者,我们用边际的方法考虑一下,是用新的键盘呢,还是继续使用旧键盘.用新的键盘需要投入较大的学习成本,它极有可能大于新键盘带来的效率改进.强调一下,现在用的是边际分析,所以不能把以后各期的收益贴现过来加总.好了,结论自然也出来了,是延续旧的,抛弃新的.厂家的决策逻辑相同,键盘便一直沿用至今.
       这不就是"路径依赖"的故事吗?!是的.边际分析的正确最后带来的是技术锁定在低效率的陷阱中!
再举一个例子.用的是威廉姆森的逻辑.某企业的一个工人,他每天起床的时候,都要决定是否去上班.上班的收益就是当天的工资,成本是当天劳动带来的负效用.一般情况下,收益是大于负效用的.如果不上班的话,此人将失业,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找到新的工作.按照边际分析的逻辑,上班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不上班的边际收益为零.所以,应该每天都去上班!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对企业的了解愈深,对周围的工人愈熟,他积累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套用一下时髦的两个词)愈多,提拔的可能愈大,结果,更应该每天都来上班!边际分析的结果是,企业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企业.最后可能落入了威廉姆森的双边垄断.果真如斯的话,就回到了马歇尔说的:"自然界只有进步,而没有飞跃."但是,我们稍微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就会发现,工人不跳槽,企业不雇新人的决策全是错误的!不用分析,用知觉都知道!想一想,只要失业一定时间之后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跳槽就是对的!工作越好,哪怕是以一个小概率找到工作都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18 12:11:01
故事不用再讲了.只要是边际分析的方法,都是在求局部的最优——求的是极值.稍微懂一点数学的人都知道,极值和最值一般情况下不是一回事.就好像西蒙打的那个比方一样,在登山的时候,边际分析的方法告诉你是沿着山脉往上走,当你走到山顶的时候,你会发现,"这山望见那山高"!生活中往往是这样,无论是登山,还是其他事情.登顶之后,能够"一览众山小"的毕竟是少数,少之又少.
         新古典经济学错了吗?我的看法是,没有错.我们说,一个理论是错还是对,是在它自己用假定划出来的那个范围内讨论.如果超出,是评价者的错,而非理论的错.新古典在采取边际分析方法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假定,是"完全信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完全理性).完全信息要求个体不仅知道现在的成本收益的情况(边际意义上的),而且能够知道所有时期的成本收益情况.因此,个体在决策的时候,已经完整地知道了以后各期的边际分析的结果.初始的决策和以后的各期决策不矛盾,那么,就不会出现我讲的火车站的故事.道理很简单,我在买票的时候,不知道后面还有人收钱,不满足完全信息的前提条件.
        我真正要说的在后头.它是和新制度经济学有关的.
        自科斯以来,新制度经济学沿袭着新古典的分析思路,采用的是新古典的分析工具,得出了一系列的真知灼见,成就辉煌.但是,现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到了"边际生产力递减"的阶段.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
         制度的存在是以不确定性为前提的.如果所有的一切能够在事先加以规定的话,正如威廉姆森所指出的那样,制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也就是说,新制度经济学因为分析对象的需要,一定需要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加进来不确定性的假定.威廉姆森还加进来了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假设.加上新的假设后,新古典的逻辑就不成立了,因为在起初的决策阶段,不知道以后各阶段的选择.结果,每个阶段的最优并不是全局的最优;每个阶段的利润最大化并不是全局的利润最大化.在这个意义上,火车站的故事会在新制度经济学的逻辑内部不断上演.
        在理论发展过程中,按照拉卡托斯的想法,首先突破的是外围的一些假定.新制度经济学现在把不完全信息,有限理性作为分析的出发点.但是,新引进的假定和之前的核心假定是有冲突的.这一冲突最后会导致一系列的矛盾.现在很多人在思考为什么会走入路径的锁定,又如何走出锁定,以及为什么会出现"套牢(hold—up)",如何避免套牢之后的敲诈.如此种种,值得深思.这里讲的故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18 12:17:37
我觉得这里牵涉到信息是否完全和最优化是无条件最优还是有条件最优的问题。你进录像厅以前知道后续会发生的事情就不会做那样的决策,说到底是你信息收集不够;企业如果有充分的信息就会在比较长的期限下比较更新换代和维持旧有资本的成本;跳槽是否有利也不会一概而论,如果现实是找新工作不容易,比如现在美国的情况,你还觉得失业再找工作容易吗。边际不应该是鼠目寸光的边际,而是从现有所有信息出发的边际,在你付了门票以后再遇到其他收费你就应该判断这种不断收费是不是会没完没了,所以你的继续付费就不见得理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18 12:34:58
学以用之,值得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18 13:13:39
很深刻,也很有道理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