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早的能源基地设想中,山西并不是完全以煤为主的经济结构。
1980年代初期,山西起步发展能源基地之时,其轻重工业的比例基本在7∶3左右,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了2006年,能源原材料工业就达到了83.02%。机电、食品、纺织、建材的比例分别萎缩至6%以内,有的甚至不足1%。
要知道,上个世纪70年代山西经过轻工业大会战,已经奠定了整个山西的轻工业基础。数据显示,到1977年,山西全市生产的轻工业产品达到648个。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风扇、自行车等都是发轫于这场轻工业大会战。
至今,研究山西经济的学者还记得海棠、春笋等品牌。2000年之后,随着山西经济完全依赖于能源原材料产业,轻工业逐渐衰败,最终破产乃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