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原理是什么_弹性原理的重要性_弹性原理
什么是弹性原理
所谓弹性原理,是指管理必须要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用以适应系统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千变万化的形势,实现灵活管理。
弹性原理的重要性
弹性原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在于: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是多因素,这些因素既存在复杂联系又是经常变化的;事先不能精确估计;因此,管理的计划方案管理的方法都应当有一定弹性,也就是适应性和应变能力。
管理弹性的表现形式
(一)局部弹性
局部弹性是指管理环节上所保持的可调节性。具体表现为:在确定目标时,各子系统目标任务应该有一定的弹性,在确保总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允许下级管理人员在许可的范围内自行调整3在制订计划时,在确保总目标计划实现的前提下,应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使用,而且要有备用的机动计划;在人员使用上,要有可调节性,在力量配备上要形成梯队;在经费使用上要留有可供调节的机动经费;在物资使用上,必须有一定的贮备;在时间安排上,要留有必要的机动时间。
(二)整体弹性
整体弹性是指对各个层次的管理系统都应具有适应情况变化的应变能力。整体弹性对任何一级管理系统和任何一个管理者都是必要的。对一个管理系统来说,提高整体弹性应从三方面努力:①建立具有较大弹性的知识结构,也即建立纵横交叉的三维知识结构,才能有较强的应变能力;②保持有较大弹性的知识技术水平,只有知识技术水平提高,才能建立起应变的知识结构;③建立有弹性的组织结构,不论是技术队伍,还是管理队伍,都应有几个梯队,以适应多变的情况。
(三)积极弹性
积极弹性是指根据管理的需要,保持适当的可调节性。因此,在管理中要“多一手”,多一个保险措施,有备无患,以防不测。
(四)消极弹性
消极弹性是指超过了管理的需要,宽打窄用,或压低任务、指标。其出发点也是“留一手”,但它助长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正之风,因此在管理中要防止和克服消极弹性。
管理的弹性原则和管理弹性分析
在对系统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不确定性给予事先考虑并对发展变化的诸种可能性及其概率分布,作较充分认识、推断的基础上,在制定目标、计划、策略等方面,相适应地留有余地,有所准备,以增强组织系统的可靠性和管理对未来态势的应变能力,这就是管理的弹性原则。
弹性,一般指物体在外界力的作用下,能作出反应并维持自身稳定性的能力与特性。这种特性必须是一方面能够有所变化(例如弹簧通过伸缩变形),而另一方面又能不被破坏(如伸缩后的弹簧,仍然是原来的弹簧,一旦外力撤走即恢复自身原本面目)。对于现代组织系统而言,弹性就表现为能够对外部环境变化作出能动的反应并最终达成有效目标的能力。一遇到麻烦就马上降低要求甚至放弃目标,那是一种不可逆的“塑性变形”而决不是什么“弹性适应”。组织系统的弹性却必须通过富有弹性的管理来实现,所以我们称之为“管理弹性”。
根据产生弹性的主体,可将管理弹性分为局部弹性和整体弹性。局部弹性指的是局部自身的应变能力,主要表现在某部门在变化中为实现整体目标而完成自身局部任务的能力。整体弹性指整个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应变、适应能力。局部弹性,尤其是关键环节的弹性,是系统整体弹性的基础,但正如系统理论指出的,整体弹性具有整体“新质”,并非全部局部弹性的机械相加。
卓有成效的管理追求的是积极弹性,它是在对变化的未来作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留有灵活余地。积极弹性也就是“多一手”或“多几手”,组织系统应当备有多种方案和预防措施,它的目的在于一旦态势有重大变故,能够不乱方寸、有备无患地做出灵活的应变反应,从而能保证系统的可靠性。消极弹性则是降低可能实现的目标,做什么都“留一手”,闲置部分资源,准备用不图上进或巨大浪费为代价,来增强所谓的“弹性”。例如,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要考虑到未来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和风险因素,多准备几套备用方案,不要等到真的发生不利的局面时企业措手不及,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变化,失去经营活动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