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chuzu 发表于 2017-7-28 22:31 
只许谈过去,不许谈现在,这算怎么回事呢?
乾嘉朴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最后一个形态。作为与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相异的一种学术文化,它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最后地位,本应得到中国现代学者的一致肯定与传扬。但百余年的乾嘉学术研究史却显示:现代学者否定乾嘉朴学之价值与意义的声音要远高于肯定它的声音。如何突破否定乾嘉朴学的研究范式,以细致与扎实的研究予乾嘉朴学之价值以积极的评价与肯定,一直是少数有志于明清之际学术研究之当代(笔者是从“当下生活的时代”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个词,以与“现代”相区别)学者所关注的课题。在关注这一课题的当代学者中,无论从研究成果之丰富还是从研究问题之深入、研究视角之新颖来说,吴根友教授都称得上最杰出的代表。根友教授的乾嘉学术研究,与其他予乾嘉学术以积极评价的学者有三点不同:一是从广义的乾嘉学术范畴来研究乾嘉学术,即其研究不局限于18世纪的狭义的乾嘉朴学,而是扩展为从明清之际到晚清三百来年的整个中国古代后期的学术文化,也就是说他将整个中国古代后期的三百来年的学术文化统称为乾嘉学术;二是将戴震的学术思想视为整个乾嘉学术精神的集中体现,将戴震看做乾嘉学术最杰出的代表;三是积极借鉴西方学术研究范式,从比较哲学、比较文化学的视角研究乾嘉学术,突破了纳乾嘉朴学于经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其早先的独著《中国现代价值观念的初生历程:从李贽到戴震》中,根友教授已初步形成了这三个研究特点,最近出版的合著《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下凡引此著,径注页码),更是显著地体现了这三个特点。十多年前,在《哲学研究》上,笔者发表了关于《中国现代价值观念的初生历程:从李贽到戴震》的书评(见该刊2005年第7期),现在笔者愿意再就《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谈谈读后感,既表示笔者对根友教授之戴震、乾嘉学术研究的始终关注,也为了求得根友教授及其他同好的指教,共同促进乾嘉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