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4954 15
2009-10-20

《十年外汇风暴史》自序

十年外汇风暴.doc
大小:(391.5 KB)

只需: 6 个论坛币  马上下载

《十年外汇风暴史》——自序(想看就下~)

这是本工具书。
千万别把这本书当做是武林秘籍、旷世奇书,以为看完之后功力倍增,投资外汇市场无所不利,永远可以买到低点、卖在高点,甚至躺着作梦都可以赚钱。
出这本书的目的只是要让您更了解外汇市场,一个每天伴随无数人呼吸的市场。这个市场有商人和留学生、投机客和投资人、行和监管单位、基金和各式结构型商品、或是经营地上的和地下的外汇公司。这不但是个全球最大、24小时开盘,也是个随时紧绷神经、榨干肾上腺素,一眨眼赔到脱裤、赚到麻木的市场。

虽然没有正式的统计数据,但是在职场这么多年的观察下来,真的能获利离场、全身而退的人,简直就是稀有动物,值得受到国家级的保护。大部分的人,都因为不懂,就不小心被外汇公司或是理财专员开了户,买了高息货币被套牢,不然就是以为自己有一套而每天杀进杀出,一直到了输光才心不甘、情不愿的离开。

然而,投资外汇市场就像投资在股票、期货市场一样,甚至有点像是在买乐透、赌场玩21点。“投资”这个行为在本质上就是个金钱游戏,既然是游戏就有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如果还没搞懂游戏规则就开始买卖,就像没考到驾照就上路开车一样,不负责任,赔光活该。因此,不论您是否准备要投身全职炒汇行列,或是只是想要买些不同的货币分散投资风险,都希望这本书可以提供给您一个入门的指引,买卖的参考。

这本书主要分成五大部分,您可以跳着读、躺着读、边炒汇边读,不需要一页一页的啃,就像除了上大号以外,没有人把国语字典当做书来读一样。如果您对外汇买卖的游戏规则完全不了解,建议您还是从第一部开始。

如果您是基本教义派,相信汇率起伏的背后是各国经济的表现,数字跳动的同时会有经济模型的支持,那你适合从第二部基本面分析读起。

如果您是特别着迷于技术图形,觉得市场本来就是人组成的,涨跌有时会有些无法解释的自然怪现象,那第三部的技术面分析应该最适合您。

如果您老是输钱、怎么买怎么赔、或是赚钱赚的不清不楚,那么可以从第四部的投资心理开始。最后,如果在这本书找不到答案,那就去最后一个部分的交易资源找找看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0-21 17:59:22
炒汇的风险很大,弄不好越炒越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11 00:45:50
[color=Red]《十年外汇风暴史》——外汇简史
既然是简史,就要写的简单一点。

大部分的外汇书籍,第一章不免俗的要从货币发展的历史讲起,基本上就是讲咱们的祖先,也就是那些用兽皮当上衣、拿树叶遮住重要部位的史前人类,从一开始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或食物。例如说你把你家那头黑白相间的乳牛牵来,换我用纯手工打造、斩鸡头不用下两刀的利斧。

后来,部落社会专业分工,人有钱有闲,开始懂点艺术了。于是,有个人在海边捡到一个可以听的到海浪声的鹦鹉螺,居然到镇上换了袋面粉回家。在地球的另一端,也有人拿了根七彩亮丽的羽毛,换了篮当季的热带水果。在那个年代,比较不容易出现的东西,只要有人喜欢,都可以当作交易的媒介。

时代一直演变,冶铁挖矿的技术日益发达,慢慢有了宝石、贵金属、银币和金币的出现。人们也因为懒得把钱踹在身上,而发明了银票和当铺,有了纸币的雏形。当时,为了帝国的发展与和谐,国王开始下令铸造统一的货币,满足人民的日常交易需要。当然,也为了国王自己荒淫无度的时候可以拥有印钞票的权力。

这类的书到了这个时候,一定会开始讲1875年拿破仑战争后,金本位制度的出现,国与国之间汇率,由货币的含金量来决定。接着是二次世界大战,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协议和1971年的史密松宁协议,美元取代了英镑成为全球的主流货币。最后讲讲1991年欧洲货币体系通过的马斯垂克条约,决定了2002年正式流通的欧元。再来追加一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的目的,或是谈谈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和当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这样就大概用了8页,第一章结束。

如果,您想好好读读那段外汇市场或是货币演变的历史,去维基百科或是找Google老师都可以问的到。

而我,却想从另一个时间点切入,加上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来谈谈近十年的“网上外汇交易”历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11 00:47:02
《十年外汇风暴史》——第二章 华尔街40号(一)
华尔街40号,川普大楼,是一栋金色耀眼的大楼。




在2000年科技股狂飙的日子里,所有在纽约留学的外国学生,毕业后都会想跃跃欲试,看有没有机会留下来工作,光耀门楣。特别是念金融的,死活也要在华尔街待上个几年,求个经验。不然,至少也要过一过那种穿着袖扣衬衫,花边领带,合身西装,腋下夹着华尔街日报,左手提着公文包,右手拿着星巴克,无名指和小指还捏着甜甜圈的纸袋的日子。

不然,纽约这趟就白来了。

捻熄了烟,看了看我的卡西欧,早上七点五十五分,再过半个钟头,就要公布非农就业数据了。走回了川普大楼,和一起进旋转门的韩国同事礼貌的点了点头,一起上了电梯,也开始了我一天精采的华尔街生活。

我上班的公司,名字是IF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ervices,一家外汇公司。老板是个坐轮椅的,姓赖,满脸横肉那种,听说是个香港人还是澳门人之类的,更多人传言说他是个黑帮老大,腿是在枪战中瘸的。在公司见过两次,但都是远远的。

总经理是Robinson,一个蓄着胡子的英国人,有点年纪,每天西装毕挺,纯白衬衫上打个花领结,老派贵族式打扮。他唯一的工作就是每周五下午三点,全公司都要参加的周会,不外乎就是宣布哪一组客户最多,获得周冠军,其它几组好好努力之类的废话。传言说他只是个老板的傀儡,因为姓赖有案底,公司的文件不能出现他的名字,对外都是Robinson签的名。

公司是个全开放的空间,几根柱子,坐了百来人。四周有隔间的办公室和小型的会议室。边上有三台计算机和打印机,计算机里面有Aspen的软件,是当年最专业的外汇绘图软件。左边进门处有个超大的LED屏幕,上面就是各个货币的报价,报价后面跟着是上一口报价的时间和报价的银行,不停闪呀闪的,据说是路透社提供的。

整个办公室的最深处,有个窗户,里面永远坐着一个漂亮女生和一个呆头男,两个都是华人,有说有笑的玩着ICQ(虽然他们很坚持那也是路透社提供的)。窗户前有个小台子可以让你挨着,台子上有一迭迭印好的买卖单。窗户内,就是所谓的交易室,而那对看起来没有烦恼的男女,就是所谓的交易员(Dealer)了。

在开放的空间中,有四条长长的桌子,大家分开两边坐,就像哈利波特的餐厅一样。基本上,一桌就是一组,像我就属于第一组。组长,VP,Vice President,也就是我们这组金字塔、食物链的最上层。他负责训练和………..(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11 00:48:37
十年外汇风暴史》——第二章 华尔街40号(二)
在开放的空间中,有四条长长的桌子,大家分开两边坐,就像霍格华兹的餐厅一样。基本上,一条长桌就是一组,像我是第一组组员,每个座位有矮矮的隔板,可以看的到对方,无聊还可以玩玩互扔纸团的游戏。这里除了组长以外,大家桌上都没有计算机,但都有电话。而像我这种年轻一辈的,自己则会带着当年最火红,搭载Window98的手提电脑。

印象中,我们一组是联合国,什么人都有。二组韩国人是主流,美女都在他们家,虽然知道大部分的鼻子和双眼皮都是假的,但是还是无损我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三组有几个非裔,每天都很开心,见面都会先来个布鲁克林式的握手和拥抱。四组全是东欧和俄国人,老爱聚在一起,机哩瓜啦的说着我听不懂的话。

结论是,很少真正的美国白人。

而组长,VP,Vice President,副总裁,也就是我们这组金字塔、食物链的最上层,负责招聘、训练和管理。是个香港人,姓庄,带着付金边,但却厚重镜片的眼镜。每天西装革履,充满英国殖民地子民的气息。常常拉着我,用广东国语娓娓道着自己当年的风光,从黄金杀到股票,从期货转战外汇,还有华尔街上上下下有多少是他的徒弟,自己简直就是华人之光、春风化雨,渡人无数等等。

(听说,,庄老现在还在华尔街活动,偶尔也会在大陆出现,搞搞培训课程,但变的还是和当年同一套的戏法。而我当年的入门师傅,就是他了。)

那年,刚从Pace大学的MBA毕业,踌躇满志,台湾的女朋友也没逼婚。于是,有个周末在香港超市喝着奶茶,翻着世界日报,刚好看到这家公司的招聘广告,公司又在华尔街,就傻呼呼的来应征了。经过一周的培训,好像懂,又好像不懂的就进入了这个行业。

对于新人来说,每天要做的工作很简单,就是打电话,英文是Cold Call,每天目标100通,打给你不认识的人。每个人一定都从电话簿开始,像我,就是分配到本黄到发黑,爬满硬到抠不下来的鼻屎,不知被多少人强奸过的大纽约地区中文黄页。很简单,反正看谁在黄页上做广告,修车厂老板、移民律师、医生、有名字的就打过去。

「喂~张老板吗?您好!」我用很愉快的声音打招呼,
「您哪位呀?」一位操着潮州口音的男子接了电话,
「喔,是这样的,我姓李,是华尔街一家外汇顾问公司打来的,您现在忙吗?」

通常,讲到了这句,有七成会挂电话,一成会骂脏话,剩下的两成,就是我的机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11 00:49:30
《十年外汇风暴史》——第二章 华尔街40号(三)
最后两成,都是好人。有一成会耐心听你讲完,然后很有礼貌的说掰掰。另外的一成,会问些五四三的问题,反正也退休了,有人打来聊聊天也很好,不过最后还是掰掰,因为他要去找护士复健,或是吃饭散步时间到了,请你下礼拜再打来。但是,最后成功率还是零。

资深一点的人,公司会在外面买些名单给他们,英文是Leads。有一张五角的到十块美金的不等,详细资料都印在一张张的图书馆书卡上。什么国家的名单都可以买到,当然也有台湾和香港。除了年收入多少、动产不动产、家里几个人,甚至到开什么车、什么宗教信仰、从事什么休闲运动,这张小卡上面一个都不少。当时真是开了我的眼界。

总而言之,生活就是不断的打电话,去说服别人外汇市场有多美好、有多赚钱。你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夏天结束之前,找到一个财迷心窍,头脑不清楚的人,去相信一个只上了五天课,却自称外汇专家的你。而且这个客户笨到愿意掏钱,完全相信你的专业,并指定由你来帮他进行外汇买卖。

大部分的人,日子就在反复挫折,不断被挂电话、骂脏话中度过。新人来的快,旧人走的也快。虽然前三个月有底薪,但是也是少的可怜。但是如果三个月一到,还是没有账户的话,就要跟你的座位再见了。

直到有一天,你开始把脑筋动到自己家人或朋友身上,搞了一万块美金,开了张支票给公司,正式有了个外汇保证金的账户。

这一刻起,才真正入了行。

有了账户之后,你会发现公司同事开始尊敬你了,走在华尔街上会哼歌、脚步也轻快了。虽然上下班还是搭着闷热的纽约地铁,但是满脑子开始幻想,我赚了钱要怎么花?是从皇后区搬到曼哈顿,还是长岛买别墅?买法拉利还是宾利、请司机还是自己开?闲暇时,也不去华人超市喝奶茶、租吴宗宪来看了,而是开始逛第五大道、阅读时尚杂志,为进入上流社会做准备。此时,一个年轻的巴菲特就在此刻诞生了。

虽然十年前头脑里已经编织出了天堂的景象,但到了今天仍没有实现。倒是,地狱的日子先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