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下外汇公司的那些事儿(三)
时候你会问,万一客户真的赚钱怎么办呢?这简单,看您资金的大小,值不值的让外汇公司铤而走险,关门走人,隔壁条街再开家新的公司,换个电话,改个招牌,另起炉灶。要不然,就是在您要求提款的时候,百般刁难,拖延时间,同时两手策略,重新激活您对市场的热情,再次入市,落入轮回之中,万劫不复。
因此,人性的贪婪造就了地下外汇公司的存在。客户想赚外汇市场的钱,外汇公司想赚客户的钱,一个你情我愿的游戏,每天都在华尔街上演。只是外汇公司稍微卖弄些嘴皮的技巧,善用些人性的弱点,就足以将这个原本公平的游戏,扩大公司的赢面,让客户的钱找的到门进来,却没有门出去。
2002年春天结束之前,这套不断复制成功的公式终于不灵了,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U.S 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 CFTC)和全国期货协会(National Future Association, NFA)逐渐采取行动,介入监管所谓的“市场外外汇期货合约交易行为(off-exchange foreign currency futures contracts)”。我的启蒙老东家,IFS,终于在2002年的夏天关门大吉。当年的新闻稿是这样写着的;
Release: 4675-02
For Release: July 22, 2002
“…The CFTC complaint alleges that the defendants have fraudulently solicited and obtained more than $15 million dollars from as many as 400 retail customers to invest in illegal off-exchange foreign currency (FOREX) futures contracts. The complaint also alleges that the defendants used inexperienced salespeople recruited from various ethnic communities who solicited family and friends to invest.…”
(
http://www.cftc.gov/opa/enf02/opa4675-02.htm)
这段新闻稿有两个重点,一是市场外的外汇期货合约交易属于非法行为。「IFS利用这类交易的宣传口号,吸引了400名以上的投资人,共1500万美元的资金。」
其二是道德层面,「IFS雇用来自各种族、没有经验的经纪人,利用各种诈骗手段,去说服他们的朋友和亲人投资外汇市场。」
后来,CFTC入禀法院要求冻结所有关于IFS,赖老和Robinson名下所有的资产,并返还所有不当所得给客户,Robinson推着赖老的轮椅走出了华尔街40号,终于结束了IFS这家公司在华尔街叱咤风云的辉煌岁月。
我并有那种美国时间去经历那种繁复的法律诉讼程序,把我的钱要回来。而到今天,我也一直没有勇气告诉我老妈,当年给我念书的钱和生活费,我不到一个月就输到一毛不剩,后来的学校的学费都是我刷卡借钱还的,一张又一张的信用卡,做了好几年的卡奴,又这样过了几年,到了离开美国之后,来到香港的第二年,才咬着牙把钱还完。而当年那个经历,就当是个学费吧,缴了就算了,但是我还是告诉自己一句话:「这钱,可别白花了。」
当然,这也只不过当年在纽约,好几百家地下外汇公司其中的一家,还有更多家隐身在华尔街附近的灰白水泥建筑物中,几个人,一张桌子,几条电话线,干着一样的勾当。公司开了又关,关了又开,换个招牌,客户照来。对外汇保证金交易来说,那是个黑暗的年代,也是买卖双方摸黑前进的年代,这行业完全没有联邦机构监管,没有游戏规则,更谈不上客户资金的安全与保障。然而,到了这几年,我还是可以在两岸四地看的到这些公司当年的影子,一样的作法,奇怪的是,都十几年了,还是有人继续上当。
IFS虽然结束了,但是这家公司春风化雨、育人无数,也成就了后来十年市场上大大小小的合法、非法的外汇经纪商。IFS不但是当时培育外汇经纪人才的黄埔军校,也为了后起的外汇保证金交易商点出获利模式、写下游戏规则,要是当年没有这家公司,大概这行业也没有后来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