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山东二本院校图书馆硕士一枚,偏情报学,主要做文献计量方面的研究,从2016年1月到2017年5月,写了8篇文章,两篇《情报理论与实践 》、两篇《情报杂志》,一篇《现代情报》在审,剩下的两篇给了同学,一篇老师在修。说下心得,希望给童鞋们一点体会,大牛勿喷。
1.刚开始做Citespace的可视化研究,但是16年之后,看了很多文章,都是一个模式下来的,但是Citespace中双图叠加的写的较少,但刚开始不会用,就写了一个对《中图》的十年的分析,三个层次,做关键点和高频点的对比,满怀信心,没有期刊要,普刊都不要,所以选题特别重要,最后这篇给了同学,中了一个普刊,然后就迷茫了,因为我是文科,脑子特别笨,搞不了那种技术性的,我同门的几个小姑娘思路都很清晰了,开始写文章,我也急了,最后导师给了一个写知识扩散的思路,研究主题,而在知网一搜,好多写的,我这人虽然笨,但是会想象,我想着知识扩散是往外走的过程,有扩散肯定会有吸收,这不就是一个知识流动的过程,因此就做了一个期刊间的知识流动研究,正好应用了Citespace的双图叠加,这也算是一点点创新,因此,重点来了,结合很重要,在既有的基础之上的一点点创新,就足够了,这就是第一篇《情报杂志》,16年7月份投的,从审到修到录用半个月,就是太贵了,非常贵,3200大洋,my god!
2.暑假在老家干烧烤,也没好好学习看文章,当时回来就研二,参加研究生全国建模大赛,啥也没看,回来看了一个周,跟两个小伙伴奋战了四天,最后弄了个全国三等奖。紧接着进入十月份,还有两个月就要开题,当时想着再写篇文章,为了奖学金,然后正好那时看到了LDA模型的相关研究,这个就是有点技术含量了,谁也不懂这玩意,就自己查资料,最后稀里糊涂跑出来了,但是只能做英文数据,因为中文涉及分词,建词典等问题,而英文直接用空格就OK了,去年的时候,图情做主题模型的就开始兴起了,因为之前做了期刊间的知识流动,我就想着能不能再上升一个层次,做国家间的知识流动,但是总不能再用知识吸收,知识扩散了吧,通过文献查阅发现有做知识转移的,我就又加了一个知识转化的过程,这又是一个国家间知识流动的完整过程,在知网一查,没人做,所以重点来了:一定要多看文献,学会结合,做别人没做过的东西。最后给老师一提,导师说,你这完全可以做毕业论文了,内容太多,然后给我说,分开写两篇论文吧,我这人就是有了目标,有了思路,就会不顾一切的去完成,而一旦闲下来就废了,所以写文章建议大家要一鼓作气,我一般是有了思路时候,排除做实验的时间,不到几天就可以写出文章,但是最后能中与后期老师的修改关系很大。然后整个十月一没回家,到十月中旬写完文章,到找同学修改,导师再改,这里顺便说一句,跟同学合作很重要,我跟我同门的一个女孩关系特别好,我的之后的每篇文章都找她修改,改格式,最后都带她的名字,合作的力量是很强大的。第二篇是做了一个知识影响力的研究,自己提了三个公式,都是很基础的那种,所以文章里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可能不是那么高大上,但是一定要有点技术含量,投的《情报理论与实践》,投的时候很忐忑,一个月之后中了,修改了下题目就OK,要了1500大洋,当时觉得真心便宜。
3.在第二篇文章申的过程中,我们老校区有个大数据会议,规格挺高,舍恩伯格来了,可以投会议论文,还有两天截止,老师说,写一篇吧,自己学校的,也给自己加个分,当时带着一个师妹,就试了下LDA的水,做的比较粗糙,两天时间写完,老师一作,最后给要了,估计看在我老师的面子上,最后这篇文章各种辗转,一直没再投,前几天突然发现,投了《现代情报》,不知道会不会要,到终审了,所以重点来了,咱图情的这一套东西,研究教育学、传播学那些,逼格就不一样了。
4.忙完这个就到十一月份了,紧接着就开始写第三篇文章,因为之前有了LDA的经验,延续着第二篇的思路,就做了一个主题分析,但是结合国家间知识流动来做的,做主题演变的研究,重点来了:工具技术很重要,但是一定要找一个合适的载体去发挥,中间也是各种挫折,涉及对LDA的缺陷的改善,最后写完了我就知道一定会中核心,当时心太急了,心思手里尽快多握几篇核心,以后审国奖、考博大一些,就投了《情报杂志》,一个月,小修,录用,2800,my god,通过两次《情报杂志》,我感觉文章有一定的技术性,有一定的创新性,把握很大。
5.之后就是开题了,有了两篇核心做保障,一篇文章作为一章,最后加一个建议,毕业论文就这样了。
6.转过来到了今年,心想着还是再写篇文章吧,就又做了一个主题模型与K-means算法结合的研究,逼格稍微高点了,其实这个在计算机那边都做了很多了,但是换了一个CTM模型,然后中间加了一点改进,刚开始投的《图书情报工作》,导师不让投,说人家看不上你这点东西,我心思那就试试呗,我也没带老师的名字,加了我那同学一起,没几天就退了,推荐我转投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所以《图书情报工作》没理论深度,创新性不够的,根本不会中,然后就砖头了《情报理论与实践》,其他的期刊就没再尝试,对这个比较熟悉了,然后一个月之后直接就录用了,1000大洋,真好。通过对《情报理论与实践》的投稿,感觉就是:技术性要有,自己的东西要有,解释要深入。
7.之后又写了一篇,就不啰嗦了,最后让导师留下大改,希望能跟着导师冲一下核A,5月份之后就歇笔了,还有几个挺不错的思路,也不愿意写了,没有实际应用的价值,现在在武汉实习,学习编程,搞点实际点的东西吧。
今天纯属无聊,瞎扯了这么多,看到的童鞋,希望对你们有点帮助,最后一点建议结个尾:好好听导师的话,文章中不中,跟导师最后的修改关系很大,导师一润色,最后中的把握绝对大;跟同学处理好关系,每个人不可能什么都会,找一两个关系特别好的,写完后先让他们修改,之后再给导师看,最后带着人家的名字,无碍的事;多看文章,国内国外的,有积累才会有思路,才会有创新,最后,希望奋战在论文路上的小伙伴都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大牛不要喷我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