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386 0
2009-10-21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9所高校“强强联合”,共同签订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共同培养拔尖人才。根据协议书,在本科生层面,9所高校将开展课程学分互认和学生第二校园学习交换,这意味着交换生可以在另一学校进行学习,获得的成绩和学分得到9校的互相承认;在研究生层面,他们将设立学科培养平台,申请面向9校研究生,获准者可进行半年以上的访学研究,获得的课程成绩与学分同样得到互认。
  
  在这九大高校联盟的背后,我看到的是中国教育又一次的急功近利,又一次将“少数人”培养为“精英”的“合理策略”。我们更新教育观念,应当是以教育公平为起点的,但是,目前还存在着许多阻碍教育公平的观念障碍:(1)精英教育观念。应试教育的本质就是竞技教育,说的更直白一点,这和体育竞技没什么两样——制造失败者。一个人的成功是以更多人的失败为代价的,这是一场近乎于“丛林战争”的“零和游戏”。联盟的九大高校,皆为国内翘楚,随便拿出一个来,足以让莘莘学子们浮想联翩。可以说,这些高校是高分学生的“收割机”,是优秀教师的“吸铁石”。不可否认,这里是中国精英的摇篮。联盟后,从精英中选拔精英似乎是最主要的目的,那么,是否更多的“失败者”也同时被培养出来了呢?(2)狭隘的效率观。这种观念认为,高智商的学生学习效率高于低智商的学生(这里的智商仅以考试分数为标准),所以,成绩好的学生理应享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学业成绩差的学生只能少享有甚至不享有好的教育资源。(3)等第观念。这种观念把受教育者分为三六九等,对排在不同位置的学生给予不同对待。九大名牌高校联盟,资源互享,学分互认,这只是他们之间的事情,与普通高等院校何干?(4)片面教育公平观。持这种观点的人也在倡导教育公平,然而,他们对教育公平的概念仅局限于某一方面。再比如这联盟的九大高校,看似,我们把我们的资源都贡献出来了,我们之间的交流加强了,可是,这种公平性仅仅局限在这九所高校而已。中国普通高校中的本科院校就有740所之多,9所相对于740所,他们的资源共享能为我们的高校教育带来什么?
  
  我并不是很确定我们要打造“常青藤”的诱因到底是什么。但是,我认为有一种思想是存在的,即我们的教育在开放于国际化的同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对自己教育独特性的丧失。以西方标准来规划我国教育的发展,把西方的现在当作本土教育的未来这种思想都是错误的。事实上,美国的八所常青藤大学,大多成立于18世纪(哈佛成立于17世纪,康奈尔大学成立于19世纪),而且皆为私利大学,常青藤本身也是这八所大学的体育联合会的命名。可以说,不管是从学校性质上还是从联盟的实质上,都是与我们的联盟相距甚远,我们想学,其实也是学不来的。
  
  我不否认我们希望我国高校进步的思想的正确性,但是,这种主观的去模拟“进化”,这种“进化”也是无法实现的,这无异于想找到“点石成金”的方法,说白了,这就是一种应急办法。笔者认为,国内的高校需要联合,但不是这种“强强联合”,而应该是一种“强弱”联合,在全国上下高校“尽显大楼,未见大师”的现实情况下,拥有优秀资源(教师以及科研设备)的重点院校,能够为省属普通高校提供帮助,这也许能带来些许的公平,能为培养大众精英贡献一些力量。只有高等教育将精英普遍化,高等教育的价值才有所体现。
  
   想要得到好的果实,树苗的选拔固然重要,然而土壤才是其生长的根基。我们需要迈出第一步,但是迈出这一步之前要想的是,迈步的方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