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 2009-10-21 05:57:06
某位以著名青年经济学自居的大学教员,在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文章,“中国版‘常春藤联盟’流于形式”,说本来不想评论的,但是编辑太热情,勉强写了一些文字,认定中国的常青藤联盟流于形式。
媒体通常是名人的天下。名人们喜欢把自己的文章拿给大家看,看得人越多,得到的评价越积极。当被人看重的青年教员得意了,结果就会在自己的名字后面附上一连串的称号,有的还把邀请他讲学的学校为他特意制做的欢迎横幅——比如,欢迎某某某博士来我校讲学——贴到网上。作为一个小市民,我想,他的言下之应该是,你看,我是牛人不?如果这个青年教员还能够有幸到哈佛之类的名校去进修,那他的屁股一定会翘到天上去了——写写什么我在哈佛的日子之类的日记,借势造势,给自己博来更多的所谓学术名声。其实,你要是把那些写日记的时间都用在研究上,也能省点成本吧?不过,这通常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毕竟没有在自己脸上贴个字条或在自己的衣服上刻上几个字:我是哈佛的。他毕竟还没有彻底地庸俗到这个地步。
但是,对一个国家大学教育的重要创新妄加批评,还说不出什么高深的理由,这就让我等市民愤怒了:你真的以为你是专家吗?就算你在你那个领域算个专家,你在每个领域都是专家吗?你怎么就敢认定“这当然是做秀”?“还不仅仅是作秀”?
每一个在校的大学生,无论他想从事研究工作还是工商业还是做公务员,我想,大学阶段,都想增加更多阅历,见识更多吧?这是一个年轻人的成长过程。美国大学之间,互相承认学分的事很正常。当A学校认可B学校的学术和教学水平时,A学校就可以承认B学校的学分。从B学校转学过来的学生,就不必在相关课程上再重修一次,说到底,这是为教育减少交易成本的一项制度。重要的是,这一制度并不只是针对转学的学生。为更好学习相关知识的学生,如果在本校进修多年,当然希望可以到彼此相互承认学分的学校去选修几门自己喜欢的课程,毕竟每个学校的研究重点、风格是不一样的。假如说,西安交通大学的管理工程是强项,北京大学的工商管理是强项,西安交大的学生如果愿意去北京大学听课,北京大学的学生怎么就不能去西安交大去修一门课呢?如果没有英美这些学术水平远超中国的大学的存在,我想,即便是高考分数远远高于西安交大学生的北大的学生,他也愿意考虑去西安看一看吧?最不济的也可以开拓视野,体会废都的文化吧?不能因为英美名校的存在就彻底否决北大学生的学习意愿吧?即便有一部分学生一上北大就盯着英美,但总有一部分学生是要在中国本土就业的吧?体验废都文化也好,换个环境领略校园风光也好,总是有人愿意的。
经济学教员们总是看不起管理学,那是因为,经济学的完全理性人或有限理性人假设的存在,把每个人都看成了相同的个体,其研究就可以所谓的模型化,而管理学要研究的人却不是这样的,很简单,每个人的心理都不是相同的。所以,管理学或者说工商管理被数学模型化成都远低于经济学。而正是因为数学模型化成都不高,它比经济学更富有合理性:管理学注重对个体偏好的研究。就战略或策略而言,管理学虽然采用了很多的经济学方法,但是管理学更加侧重“偏好是如何形成”,其根本就是,人的偏好是多样化的!这种情况下,谁就敢断言,北大的人根本不会考虑去西安修学分呢?
中国高校确实需要奋起直追。这种落后是建立在仅仅30年的改革开放的基础上的。比起美国几百年的资本主义发展,我等小市民是可以理解这种落后的。即便我们学不来其精髓,然而,从而皮毛开始,总可以有一点点进步。每年一点点进步,其发展速度也是不可忽视的。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形成,不是因为中国没人懂企业经济学和激励理论,而是因为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在动辄违反马克思主义的年代里,选择不当是会掉脑袋的,或者是要坐牢的。已经故去的杨小凯先生就是例子。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渐进式改革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哪怕选择人就是执政者本人,也害怕面对建国几十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中国式制度。从这个角度看,对教育体制,我们怎么就不能选择渐进主义?如果你真的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激进式改革的好处,我想政府也未必就不会采用。问题是,你能办得到吗?
至于说“中国版‘常春藤联盟’的实质在于,它其实是一个排斥竞争的利益联盟”的说法就更可笑了。经济学教员,一看到联盟的字样,总会想到什么窜谋和反垄断之类的。殊不知,就算是窜谋,我们的教育部有错吗?奖学金总是给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政府补贴也给那些真正能够创新的企业,也就是说,你好,我才能帮你。难道让中国的教育部去扶持一家五流的大学?那真是烂泥扶不上墙了。说到底,经济学教员们总是以经济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己任,罗尔斯认为,在收入平均分配的时候,社会福利水平最大化:无非是五五二十五比四六二十四大的复杂化说法。问题是,如果真的这么分配资源,那和计划经济的大锅饭有区别吗?这个时候,经济学教员,你怎么不想想你还没有入门的激励理论?别忘了,既然教育部是高校的收入来源,那众多高校无疑就是竞争对手。要想获得更多资源,高校们采取一种战略行为去应对竞争,这本身就是竞争。如果这种竞争手段不但有助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那这种竞争手段有什么不好?你真以为完全竞争能让社会福利最大化吗?别忘了,你没有入门的产业组织理论已经证明了,垄断企业比完全竞争企业更有可能进行创新。把竞争本身视为垄断,是该经济学教员最大的失误。
好了,不想说了,看这个幼稚的经济学教员笨拙地模仿着专家的姿态,其实也是一种享受,因为,他让我看到了,这世间,我并不是笨蛋的唯一存在。
来源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0-21/150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