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668 2
2017-08-04

中国教育失去了什么?




自古以来,中国是个宗教意识淡薄的国家,但我们并不缺少宗教精神。高贵的品质、健全的心智,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官方意识形态与谋生技能。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钱先生的著作仿佛庖丁解牛,笔锋深入历史的肌理,游刃于纷繁复杂的历史缝隙,如此切割之后,让读者看到清晰的历史脉络。
  《中国历史精神》提纲挈领地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道德精神等七部分内容,其中《中国历史上的教育》一章,竟然预言了当下中国教育的突出问题,感同身受。
  西方教育分为国民教育(国家教育)、个人自由的教育(知识与职业的教育)、宗教教育。
  中国教育自古以来没有西方的宗教教育,却有富于宗教精神的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文化教育。这些中国教育的原点在孔子和儒家思想。
  联系当前的教育现状不难发现,中国发展到近代以后,一直不断强化国家教育、知识与职业教育。
  国家教育,关乎意识形态,围绕“三观”展开的思想政治课从小学到大学,一以贯之;
  知识与职业的教育,关乎安身立命的“饭碗”,更是重中之重,而且近年来登峰造极;
  而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文化教育,却因为意识形态的维稳和考试为核心的功利化引导,受到了极大干扰。
  国人是否还记得十几年前轰动中国社会的“钱学森之问”?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向当时的国家领导人说起:“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中国历史精神》给出了答案。
  只强调国民教育、个人自由的教育,是典型而偏激的“成功学”引导,精英教育的后遗症。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钱穆在《中国历史精神》一书中,对此尤为痛心。
  学校教育仅是鼓励个人上进,仅注意到让每一个人都接受知识和职业技能,而没有注意到每一人的“可能的失败”,及其内心情绪上的“真实苦闷”。
  钱先生重申了中国版的宗教精神,引用《孟子》中那句掷地有声的名言——“人皆可以为尧舜”,即在道德、人格、尊严上,每个人可以站在平等地位上。高贵的品质、健全的心智,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官方意识形态与谋生技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7-8-4 21:02:18
我认为并不是中国人失去了高贵的品格,只是现代传媒让庸俗得以占领宣传的制高点而已。品德高洁的人在中国历史的任何时代都是凤毛麟角的,历史的大浪淘沙让他们凸显了出来,所以会显得历史上贤人无数,而大部分现代媒体追求的是吸引眼球,所以各路小丑自然悉数登台,于是显得只有庸俗之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8-5 09:27:20
教育的关键是要练出八块腹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