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214 0
2004-12-12

也说年度经济人物评选

今年中国经济学界少有局面的确令人反思!

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或主流,显然都被郎咸平给搅得一团糟!有一定影响的中国十大经济人物评选,今年经济学家不入闱,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一种莫名的遗憾!

郎的搅局凸现了大陆学术界的脆弱。大陆的主流转轨学者研究多年的产权改革,至今不能形成相对一致的认识(不否认“百花齐放”是一件好事),让一位公司治理学者搞得几乎丧失了公信力。不知情的媒体和大众终于找到了情绪的宣泄口,左派趁势杀出,主流只能以缄默回避。个别学者在辩论中甚至拿郎的个人品德说事以期影响大众,真是尴尬。

郎就像“皇帝新装”中那个说真话的小男孩,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一个“真问题”,尽管这个问题并不新鲜(十多年前秦晖曾经提出过),但郎抓住了时机,并成功地煽动了大众情绪,再加上媒体介入炒作,将问题宣泄到了极致。

改革进展到现在,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收入分配悬殊巨大,国资流失的确存在。郎以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提出尖锐问题,直指大陆著名学者。郎并未赢得期望的呼应,反而得到非主流或左派的支持,大众媒体和网络的介入,使得固有的问题开始异化。

郎是公司治理领域的著名学者,在国际一流刊物上有多篇学术论文。现在郎已经堂而皇之的说这种话了――我一直在作学术研究,他们不做研究没有研究水平。这刚好击中了与之辩论的大陆学者的一根软肋,几乎被搞得哑口无言,面面相觑。但看热闹的人早已经被郎的学术文献吓住了,甚至一些学经济学专业的人也声援郎,认为国内学者没有资格与郎对话。

经济学关注的主题是效率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如何将蛋糕做大。从效率角度说,将蛋糕平分掉未必就能将蛋糕做大。公司治理主流理论强调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但中国的国有资产不是一家国有公司,全国人民也不是法定的股东。所以郎的观点不仅受到国内主流的质疑,甚至关注国内改革的海外转轨经济学者以及公司金融学者也不敢苟同。

郎与主流、非主流学者各说各的,俞行俞远。但是,郎抛出的问题客观存在,并未得到解决。像秦晖所说那样,“如果还是“左派宣传假主义,右派回避真问题” 不仅不解决问题,而且等于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到时危机一来,“假主义”借“真问题”发难,公信力比东欧乃至比俄罗斯都差得多。这场改革,发生翻船决非戏言!”

从这次参与讨论的大众呼声以及官方的反映看(两次下文指示国资改革要慎重解决好各方面问题),必须面对这个问题:国有资产管理运作、国有企业出售究竟该如何进行?进一步地,游戏规则是否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了?

此前的改革被林毅夫归纳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由微观主体先实践,有了效果,上报计划管理者,得到认可以后,形成经验,然后推广,并最终形成法规。因此,改革从来就不是在现成的法规框架中进行的,这也是改革自身意义所在。改革在增进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人们资源禀赋与风险偏好上的差异,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社会仇富心理、原罪观念快速萌发,财富合法性受到质疑。特别是社会腐败、权贵勾结丛生,使得一些严肃的学者产生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会不会导致坏的市场经济的疑问。效率与公平问题受到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

国资改革要有序规范地进行的确需要建立法制基础,但是国资管理法规的出台,能否真正成为游戏规则改变的一个转折点?国资流失大讨论能否成为推动中国公平的经济增长的契机?

不管年度经济人物评选是否有潜规则,但社会公众在参与国资大讨论中的表现出的明显倾向应当引起主流经济学家的密切关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