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461 127
2017-08-11

四、《资本论》研究的高水平作者及研究方法


(一)《资本论》研究的高产作者

由表2中的中国《资本论》研究高产作者的基本情况可知,2011-2016年间,中国《资本论》研究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前15位的作者共发表了180篇相关论文(人均每年2篇)。其中,发表论文数量前三位的依次是胡钧教授(年均3.67篇)、刘新刚和王庆丰教授(年均2.67篇)。从他们的职称来看,全部都为副教授以上职称,且大部分高产作者都具有教授级职称,这既说明了《资本论》研究需要更长时间的前期积累,也反映了《资本论》研究领域内年轻学者发表论文的难度较大。从其所处的区域来看,表3中的高产作者有接近一半自北京(7位),这也佐证了北京作为中国《资本论》研究的中心地位。

表2 中国《资本论》研究的高产作者(2011-2016年)

  

序号

  

作者

文献数

年均发文数

所在机构

1

胡钧

22

3.67

中国人民大学

2

刘新刚

16

2.67

北京理工大学

3

王庆丰

16

2.67

北京理工大学

4

白刚

15

2.50

吉林大学

5

许光伟

14

2.33

广州社科院

6

陶为群

13

2.17

中国人民银行

7

孔扬

12

2.00

北京大学

8

鲁品越

11

1.83

上海财经大学

9

郗戈

10

1.67

中国人民大学

10

仰海峰

10

1.67

北京大学

11

赵学清

9

1.50

南京政治学院

12

王时中

8

1.33

南开大学

13

卫兴华

8

1.33

中国人民大学

14

罗雄飞

8

1.33

江西财经大学

15

陈俊明

8

1.33

泉州师范学院

合计(平均)

---

180

2

---

注: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简称CAJD总库)检索结果整理。

进一步来看,我国《资本论》研究高产作者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平均年龄为52.21岁,中老年学者居多,青年学者缺乏。我们进一步整理了2006-2010年中国《资本论》研究的高产作者,平均年龄为56.38岁。由此可见,近年来,中国《资本论》研究队伍呈现一定程度的年轻化趋势(下降了4.17岁),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二)《资本论》研究的高被引作者

通常情况下,文献被引率越高,表明其所形成的学术影响力越强。由表3中国《资本论》研究高被引文献的基本情况可知,高产作者大多数不是高被引作者,只有王庆丰、孔扬和许光伟3位作者是重合的,说明高产作者的论文引用率乃至质量不一定更高。基于此,促进中国《资本论》研究质量的不断提升,是摆在中国《资本论》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表3 中国《资本论》研究的高被引文献(2011-2016年)

  

序号

  

题名

作者

作者单位

发表刊物

影响因子

发表时间

被引次数

1

《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孙正聿

吉林大学

学习与探索

0.778

2014.01

38

2

反思达致真理:马克思《资本论》的思维方式意涵

贾丽民

复旦大学

学习与实践

1.091

2013.04

33


  

  

14

《资本论》第一卷的逻辑:历史发生学

许光伟

江西财经大学

当代经济研究

1.279

2011.07

15

15

论“生产方式”

高峰

南开大学

政治经济学评论

0.748

2012.02

14

注: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简称CAJD总库)检索结果整理所得,文献总数为2116篇。

此外,将高被引文献范围扩大到高被引文献的前50篇,以此来研究高被引文献与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总体来看,我国《资本论》研究高被引文献的引用率相对较低。这是否是因为我们选取的年份较近有关?为此,我们用实证的方法来进一步考察文献被引次数与文献发表时间之间的关系。以前50篇高被引文献为样本,被引次数对发表时间的回归系数为0.2232,但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p=0.2210)。这表明高被引文献的引用次数与论文发表的年份没有明显关联。从实践来看,新近发表的论文同样可以成为高被引文献,其可能的原因在于相关研究受政策的影响大,新近的改革热点容易成为理论关注的焦点(周春平,2016)[6]。

从前15篇高被引文献作者的年龄结构来看,中老年学者居多,高被引文献第一作者的平均年龄为53.92岁,60岁以上7人,40岁以下4人,没有30岁以下的,最小34岁,最大为79岁(南开大学高峰教授)。这说明《资本论》研究领域青年学者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如何吸引更多的青年学者加入到《资本论》研究队伍中来仍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与其他学科不同,该领域影响力的发挥需要更多地知识与时间的积累。此外,从前15篇高被引文献的研究领域来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题的研究文献最多(9篇),说明研究《资本论》的高引用论文目前以哲学为主,反映了中国《资本论》研究与中国改革实践紧密联系做的还不够,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后,从表3中作者的地区分布来看,北京和上海的人数最多(各有4位),长春3位,天津、福州、南昌和沈阳各1位。可见,北京、上海和长春依旧是中国《资本论》研究最具学术影响力的城市。从合作研究来看,跨机构研究以及研究者之间合作现象还较为匮乏,在前15篇高被引文献中只有1篇为合作(且跨机构)研究;而在前50篇高被引文献中,合作研究和跨机构合作研究分别仅有7篇何4篇,其余均为独立完成。

(三)《资本论》研究的主要方法

《资本论》研究乃至政治经济学的主流研究方法依旧是规范分析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资本论》创作的立足点是阶级分析,根本目的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孟晓颖和李明非,2010)[9]。尽管实证分析这一方法论术语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还未出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就只强调规范分析。事实上,马克思本人是十分重视实证研究的(高伟,2009)[10],尤其是其所主张的历史与逻辑统一的研究方法,更加体现在其于《资本论》中运用的大量数量分析和案例论证中。更有研究者指出,马克思的历史分析法就是一种“动态实证”分析法(叶险明,2010)[11]。

纵观当前中国《资本论》研究的相关文献,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还很薄弱。通过对检索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围绕《资本论》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所占比重极低。具体来看:以“《资本论》”+“计算”和“《资本论》”+“实证”为关键词检索出的文献总共只有47篇,但是事实上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献只有24篇,这些实证多是进行的理论上的实证推导,运用中国数据检验的很少,而运用中国数据检验《资本论》相关理论的文献仅有4篇,分别是赵峰等的《国民收入核算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2012第8期)、李海明的《一个古典——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的中国经验》(2014年第11期)、荣兆梓和陈旸的《转形问题B体系:模型与计算》(2014第9期)、靳清等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2015第3期)。此外,围绕《资本论》进行实证研究的学者也很少,主要就少数几位学者(陶为群、孟捷等),且多有理工类学科研究背景,最为典型的是陶为群教授在研究期内一人发表了14篇实证论文,但是其所做的实证研究都没有运用中国数据来进行检验。


引自:《资本论》研究的现状、特征与展望---纪念《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_中国政治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http://www.cpeer.org/html/zhongguozhengzhijingjixuenianhui/dishiyijieni/2017/0810/6408.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7-8-11 00:13:11
举办第11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2017年) 的公告暨征文启事_中国政治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http://www.cpeer.org/html/dongtai/nianhui/2017/0110/6307.html
Marx_看图王.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8-11 00:13:55
许光伟:《资本论》为什么需要保卫 - 乌有之乡
http://www.wyzxwk.com/Article/jingji/2017/08/382035.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8-11 00:21: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8-11 00:26:48
《资本论》中国化与中国化《资本论》研究述评——基于相关文献的理论演进路线及比较视角_图文_百--度--文--库
https://wenku.baidu.com/view/8da ... c4ffe4733687f21fc4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8-11 09:00:2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