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百亿私募灾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7年第33期 出版日期 2017年08月21日
乐视资金链断裂后,私募基金公募化融资引发的苦果,让投资人难以下咽
2017年7月6日,北京乐视总部大厅内,讨债者或躺或坐在瑜伽垫上。贾跃亭夫妇资产被冻结的消息一出,乐视的供应商们聚集在乐视总部大厦讨债。 图 / 财新记者 夏伟聪
《财新周刊》2017年第33期
《财新周刊》 文 | 财新见习记者 李明明
在2016年11月乐视资金链断裂之前,“乐视系”的“PPT”融资(意指通过幻灯片制作推介私募产品)的势头之猛,为业内一大奇观。根据有关部门统计,乐视各大板块发行的私募股权基金共72只,募集资金约170亿元,实际到账超过130亿元,在乐视几百亿元的融资中占到约三分之一强,是乐视在上市公司流通股抵押之外最重要的一类融资渠道。
然而,私募基金公募化融资引发的苦果,现在让投资人难以下咽。在乐视创始人贾跃亭宣布资金链断裂、自救、引资、断臂求生、出走海外后,国内的融资一地鸡毛,债权人都成无头苍蝇,私募融资的投资人更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担保”“回购”“兜底”等字样,频频见诸于“乐视”类基金产品的推介材料中,而心急如焚的投资者们最终发现,原来这些当初信誓旦旦的保证都未落实到白纸黑字的合同里。检视这些私募背后层层嵌套的复杂结构,掩盖的更是资金被随意挪用、难以追索的现状。
无法兑现的回购、兜底
在“乐视系”私募产品的推介过程中,大多有回购或担保的承诺,以吸引和招徕投资者。最近连续发生投资者举证试图追究乐视及相关销售平台责任的案例,或可诉诸司法,但实际追索起来十分艰难。
财新记者梳理发现,比如恒宇天泽旗下的私募产品“盈泰盛世精选乐视移动投资基金”(下称盛世精选)成立于2015年6月11日,作为有限合伙人认购了上海奇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奇成悦名39.9%的份额。该私募产品投资于乐视海外公司LeView Mobile Ltd.发行的可转换优先股债券,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和贾跃亭个人对该笔投资提供了担保。
奇成悦名规模为8000万美元,第一期7500万美元于2017年7月7日到期,乐视方面至今没有按照协议约定赎回可转债,构成违约。经多次沟通,乐视方面提出了替代性解决方案:一是延期一年赎回,或者在一年内分期赎回;二是转股进入乐视汽车、乐视云、乐视互娱等非上市公司板块。
奇成悦名已于7月向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对乐视控股及贾跃亭名下财产进行财产保全;北京三中院裁定该申请符合法律规定。根据裁定书,贾跃亭名下5.12亿股乐视网股份、乐视控股持有的1194万股乐视网股份被冻结,保全金额为债务总额。然而,法律界人士分析,这次冻结比例接近贾跃亭本身持股的8倍,投资人的损失能否挽回,还是个大大的问号。
现在看来十分讽刺的是,恒宇天泽高管兼关联公司盈泰财富云CEO的杨勇,在推介此产品时对投资人说,“这种保底有十几个点收益、往上有无限可能的产品,且做且珍惜吧”。
类似情况不胜枚举。比如在2016年3月通过“京东金融”平台购买“国金端盈-互联网体育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者,现有部分投资者要求提前进行回购,并举证指认,路演期间该产品承诺“保本保收益”,36个月不能上市即保证无条件按不低于12%的收益率回购。不过,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的该基金合同里,却找不到以上对赌和保底条款。
在财新记者获得的一份《乐视体育B轮融资投资备忘录》里,对于现有股东乐乐互动体育文化有限公司、北京鹏翼资产管理中心和乐视网的股权处置有出售限制,须经过投资方书面同意才可以。
但是,财新记者查阅工商资料显示,从2015年到2016年9月,乐视体育第一大股东乐乐互动体育文化有限公司先后有两次质押股权。知情人士透露,北京鹏翼资产管理中心是管理层持股平台,2016年7月6日,贾跃亭质押5000万股权并未经过管理层同意,“乐视体育的投资总监、财务总监正是因为此事愤然离职。”(相关报道详见本刊2017年第29期封面报道“贾跃亭:All-in到All-out”)。
同样,乐视影业项目材料显示,有中介机构在多家上市公司CEO参加的微信群里发出2亿元募资邀请,称基金正在寻找LP,投资乐视影业项目。基金门槛价300万元,未来IPO或者并入乐视网估值不低于100亿元;其中还包括对赌条款:未来两年合计净利润不低于5亿元,否则给予股票和现金补偿;若在约定时间不能上市,按照年化10%左右利率回购。募资中介用来背书的机构投资人是春华资本和平安信托。
此后,乐视影业方面回应财新记者称,对机构在外散售股份的细节并不知情,也从未跟任何机构就融资签署对赌协议(相关报道详见本刊2016年第21期封面报道“危险的对接”)。
百亿私募悬空
截至目前,经查询基金业协会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系统、资产管理产品备案系统、基金专户及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产品备案系统、工商系统等,投资于乐视生态系统的私募基金产品共计72只,证券、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计划产品共7只,募资规模169.7亿元;截至目前实际资金到账130.4亿元以上,涉及自然人投资者超过2174人。
现在看来,投资乐视体育的私募基金数量最多,牵涉到的自然人投资者也最众。截至目前,经穿透核查,通过直接、层层嵌套等方式投资的私募基金合计36只,实际资金到账约27亿元,涉及自然人投资者1241人。
以手机制造为主营业务的乐视移动吸纳的自然人投资者次之,达到434人,涉及私募基金合计12只,到账资金约11亿元。
此外,投资乐视网、乐视控股及其关联公司的私募基金合计11只,截至目前实际资金到账共44亿元,涉及自然人投资384人;投资乐视汽车板块的私募基金有4只,募集资金35.6亿元,涉及自然人投资者21人;投资乐视云计算的私募基金为2只,募集资金超过5.17亿元,截至目前实际资金到账超过5.17亿元,涉及自然人投资者50人;投资乐视生活的私募基金约5000万元,涉及自然人投资者11人;投资于乐视虚拟现实科技的私募基金共2只,截至目前实际资金到账约8000万元,涉及自然人投资者33人。
在乐视原版图里,资产质量较好的板块如乐视致新和乐视影业,引入的几只私募基金都不涉及自然人。
另外,经查询工商系统,存在26个有限合伙投资于乐视生态系统,其中22家投资于乐视体育,4家分别投资于乐视致新、乐视云计算、乐视创景科技、北京智驿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具体资金规模不详。
在这些基金次级投资人里,还涉及多家地方政府引导基金,比如以山西临汾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政府引导基金,投资10亿元到乐视汽车板块发行的基金;深圳市引导基金投资有限公司投资乐视网的6亿元。
在这70多家私募基金里,有的基金采取了增信措施,如与乐视相关板块签订《远期受让协议》,有的则采取基金分级等方式,进行结构化安排;大部分机构所采取的投资增信措施有很大部分和贾跃亭连带担保相关。此前财新记者采访的一位接近监管人士表示,对于乐视债务,贾跃亭本人的连带担保曾被认为是种增信措施,但随着债务持续累积、引爆,这类连带担保根本无法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相关报道详见财新网“建行申请2.5亿财产保全 冻结乐视、贾跃亭等财产”)。
多层嵌套投向不明
对于这70多只私募基金和资管计划通过直接或层层嵌套等方式投资到乐视生态的各个板块,业界的看法是,多层嵌套更方便了资金在体系内的腾挪。
财新记者梳理发现,各大版本的资金流向纷繁复杂;而在乐视内部,资金腾挪已是常态——“八个坛子七个盖,盖来盖去不穿帮”。
以乐视体育为例,2016年以来随着版权数量和开销的急剧增多,乐视体育的资金周转开始出现困难。今年1月,乐视体育联席总裁刘建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6年公司营收为24亿元。而据市场估计,当年乐视体育的运营成本高达60亿元。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使得乐视体育的融资需求十分强烈。
就在这时,母公司乐视控股开始曝出资金问题,包括乐视体育在内的各个业务线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财新记者通过多个渠道了解到,乐视体育融到的资金,有相当一部分被挪到其他业务线。
2017年第29期封面报道“贾跃亭:All-in到All-out”
“乐视体育融资80亿元,陆续被挪用了约40亿元。”接近乐视体育核心层的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在乐视旗下的非上市公司部分,几个业务线之间资金相互拆借的现象并不少见。据他透露,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乐视体育就从易到(乐视收购的租车平台)那里挪钱了。
针对资管产品出现的层层嵌套的情况,早在今年2月21日,由央行牵头起草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已经会签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多个部门,并初步反馈了意见。
《意见》对资管产品按照同类产品统一规则方式进行统一监管,核心要点包括消除产品嵌套、限制通道业务、统一杠杆比例等,大部分内容跟现有监管政策一致,基本符合市场预期。《意见》(起草说明)认为,资管产品多层嵌套,不仅增加了产品结构的复杂性,导致底层资产难以穿透,也拉长资金链条,增加了资金体内循环和融资成本,降低了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由于法律关系模糊,通道机构禁止调查能力不足,发生风险容易出现法律纠纷和互相推诿,并大幅扩大风险传递范围,引发连锁反应,特别是大量结构化产品的嵌入,使杠杆成倍聚集,加剧了整个资管业务链条的风险积聚(相关报道详见财新网“资管业务或将统一杠杆比例 禁止层层嵌套”)。■
财新实习记者王若君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