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步入拐点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7年第33期 出版日期 2017年08月21日
存于市场十多年的“地条钢”在数月内被“剿灭”,资本市场借此爆炒,钢铁行业则迎来电炉钢时代
《财新周刊》2017年第33期
《财新周刊》 文|财新记者 范若虹 实习记者 张心怡
8月上旬,与钢铁行业相关的众多股票、期货一度暴涨,监管层出手干预,指出部分市场机构利用化解过剩产能、打击“地条钢”的所谓政策红利,肆意炒作,涉嫌违法违规。喧嚣背后,钢铁业正在迈入拐点。
A股一家被市场戏称为“妖股”的公司备受关注,其股价从5月的9元/股,冲高至8月4日的37.18元/股,涨幅超过4倍,市值一度超过600亿元。
它就是方大炭素( 600516.SH )。游资过度炒作是其股价暴涨的主因。8月14日,上交所对参与方大炭素股价违规操作的“牛散”赖国昌予以处分,称其名下证券账户在交易过程中,以涨跌停价频繁、大量申报后又频繁撤单,异常交易行为违规性质恶劣。8月16日,方大炭素高位跳水跌停。
除了A股市场,钢铁期货也在近期遭遇市场哄抬。8月初,中国螺纹钢主力合约期货指数一度冲破了4000元/吨,比6月初上涨超过35%,螺纹钢现货市场价格也一度达到每吨3600元至4000元,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8月11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在官网发文,指出当前钢材期货价格大幅上涨是部分机构对去产能、清除“地条钢”和环保督查以及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计划进行过度解读,甚至是误读,并非市场需求拉动或是市场供给减少所致,并称要“积极维护行业平稳运行”。上海期货交易所也于同日连发三个通知,分别对螺纹钢品种实施交易限额;上调螺纹钢相关合约平今仓交易手续费标准;并提示会员单位做好当前市场风险管理工作。
8月11日,夜盘螺纹钢主力合约应声下跌1.82%,8月16日该指数徘徊在3720元/吨左右。
市场狂热的背后,是2016年以来在供给侧改革引领下的钢铁行业政策变化。2016年2月,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任务之一,国务院发布了钢铁行业去产能指导文件(即《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 宣布用五年时间化解钢铁过剩产能1亿-1.5亿吨。
今年1月10日,在中钢协召开的2017年理事(扩大)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宣布“地条钢”清除时限为今年6月30日。随后工信部、发改委、环保部等16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的指导意见》,明确严厉打击违法生产和销售“地条钢”行为,依法全面拆除生产建筑用钢的“地条钢”。
国家发改委在今年3月公布,2016年全国完成钢铁去产能总量达到6500万吨,2017年全年的目标定在化解钢铁过剩产能5000万吨。
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共关停“地条钢”企业600多家,涉及产能约1.2亿吨。在市场潜行十多年的“地条钢”,在雷厉风行的监管压力下,迅速从市场上消失。
一系列政策在供给端发挥了立竿见影的作用,“地条钢”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被“急刹车”,钢铁业整体利润大幅回升。中钢铁协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5月,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407.5亿元,同比增长384.6%。
而比“地条钢”生产更环保、更精炼的短流程电炉钢市场,在被多年压制之后,终于获得了发展空间。
清除“地条钢”
全力打击“地条钢”,是2017年上半年钢铁行业最受关注、影响最大的行业政策,但也被二级市场加以利用、短期炒作。
“地条钢”是指以废钢铁为原料,熔化废钢炼钢,主要产品为螺纹钢等建筑钢材。其工艺流程简单,不能有效地进行成分和质量控制,产品韧性差,易折断,严重危害建筑物的质量。
今年2月,中钢协、中国金属学会等五个行业协会共同发文,明确界定了“地条钢”的范围,即用工频炉和中频炉炼钢的企业均被认定为“地条钢”。该文称,炼钢是严格的“冶炼”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熔化”过程。炼钢过程是保证钢材质量的关键工序,通过加热、吹氧、造渣、脱氧等技术,进行脱碳、脱磷、脱硫,去除有害杂质和气体等,实现温度和成分控制。而中(工)频炉仅仅是熔化废钢,或简单地调整主要成分,不能保证钢材质量。
依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地条钢”的清除时间非常短,即用六个月的时间完成全国所有“地条钢”的清除工作。
但“地条钢”已在中国存在了十几年的时间,2000年初,“地条钢”就在中国兴起,一些生产企业通过熔化废钢后,在地上挖一个槽,将熔化后的钢水直接导入槽中,冷却后就将其拿出来销售,“地条钢”因此得名。
经过多年发展,“地条钢”开始应用中频炉或工频炉熔化废钢,但仍无法控制钢材质量,其生产的螺纹钢占据国内低端建筑钢材市场。“地条钢”还通过假冒正规钢厂螺纹钢的品牌,以及高价收购社会废钢资源,并通过现金买卖原材料和销售成品等方式偷税漏税,抑制成本更高的“电炉钢”发展,“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明显。
多年来,官方从未正式统计或公布过“地条钢”的产能与产量数据,这些企业往往通过隐蔽的方式生产,多年发展成庞大的“王国”。
据财新记者了解,业内普遍认可的对“地条钢”规模的估算为——总产能在1.2亿吨以上,年产量约6000万至7000万吨。目前纳入国家统计范围的中国钢铁行业总产能约11亿吨左右,年度钢产量约8亿吨,依据估算,“地条钢”产能占全国合规产能近11%,年产量约占全国钢产量的7.5%。
为摸清隐蔽的“地条钢”到底有多大规模,2016年10月27日,中钢协在四季度信息发布会上透露,当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已派出调研组,首站前往江苏摸底“地条钢”的生产情况,并计划用一年时间,在2017年底完成全国“地条钢”的摸底工作。
然而,摸底工作才启动不到两个月,2017年1月10日,发改委突然宣布彻底清除“地条钢”,用不到半年时间去除十几年来形成的上亿吨违规产能。
市场闻风而动,很多市场分析师当时预测,原来“地条钢”占据的低端螺纹钢市场将在短期内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而“地条钢”的原料废钢,则将在短期内供过于求。
由于“地条钢”的集中清理是在今年2月至6月间,长期被“地条钢”把持的废钢资源向社会释放。废钢价格一路走低,到4月步入历史低点。
废钢价格走低刺激了电炉钢的发展,方大炭素恰恰是为电炉钢企业提供石墨电极原料的企业。该公司拥有兰州、成都、合肥、抚顺四个生产基地,年产量约16万吨,居全国首位,约占整体市场供应量的三分之一。
2016年石墨电极行业仍处于严重亏损状态,业内不少企业停产、半停产。2017年以来,受环保督察的影响,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石墨电极生产企业多处于限产、停产状态。然而今年一季度后,需求增加,供应无法在短期内提升,导致了石墨电极价格不断攀升,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的价格从年初不到2万元/吨,冲高至8月中旬的19万元/吨,涨幅接近10倍。
由于石墨电极生产周期长达三到四个月,加上备货周期,则需要更长时间,而方大炭素旗下四个生产基地均不在环保限产范围内,产量大且生产稳定,各路资金由此蜂拥而来,借机炒作。
一位市场分析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游资炒作主要基于短期内市场供需不平衡,从长期看,石墨电极价格已经非常高,必然刺激相关投资与产能逐步释放。但清理“地条钢”政策也值得反思,时间过短,力度过大,给了部分游资可乘之机。
电炉钢反击
伴随着“地条钢”的退出,钢铁行业迎来发展的拐点。
钢铁业主要有两种生产工艺:长流程炼钢和短流程炼钢。长流程指以铁矿石为主要原料,通过烧结、高炉、转炉流程炼钢。短流程指应用废钢资源,通过电炉炼钢。对于长流程来说,铁矿石烧结成铁水的过程占全流程污染排放量一半左右,在环境问题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短流程炼钢成为全球钢铁业的大方向。
根据2017年国际回收组织(BIR)公布的数据,2016年全球电炉钢比(电炉钢占粗钢产量比重)为25.1%,而中国仅在6%-7%之间。但就在2017年上半年,中国电炉钢比迅速提升至10%左右。
上海大宗商品综合资讯与现货交易服务商富宝资讯研究员高伟对财新记者表示,据其估算,从全国范围来看,今年新增电炉总吨位或达到3000至3500吨,同比增长21.7%。
电炉钢的首要好处是节能环保,其主要原料废钢是钢铁厂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钢铁废料,如切边、切头等,以及经使用后报废的设备、构件中的钢铁材料,如报废的汽车和船舶等。
全联冶金商会会长张志祥表示,炼钢使用1吨废钢,可以减少1.7吨铁矿石,比使用生铁节省60%能耗,40%新水,减少废气排放80%,减少废渣72%。
同时,应用废钢炼钢,可以减少长流程转炉炼钢中其他的原料成本。如果应用铁矿石炼钢,每生产1吨钢,大约需要铁矿石、煤炭、石灰石等原料4至5吨。在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从铁矿石进厂到焦化、烧结、炼铁和炼钢,整个工艺过程中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主要集中在炼铁及铁前工序。这段能耗一般为综合能耗的60%。因此大力发展电炉钢生产,成为世界钢铁工业的主流。近年来,世界电炉钢产量占钢总产量的比重约为25%左右,欧盟电炉钢比重已经达到50%左右。
此外,如果通过增加电炉的比例,减少中国钢铁生产中应用的铁矿石比例,有助于降低中国铁矿石较高的对外依存度。2016年中国进口铁矿10.24亿吨,同比增长7.5%,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89%。
早在200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就曾提出“鼓励采用以废钢为原料的短流程工艺”。但长期以来,电炉钢发展处于停滞状态,电炉钢比逐年下降,由2010年的10.4%降至2016年的7%左右。
“这与近年‘地条钢’发展迅速,大量消耗中国废钢资源有关。”一位钢铁业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由于“地条钢”夜晚生产,白天停产,夜间电费比白天便宜很多,“地条钢”的生产成本大大低于电炉钢,导致各大钢厂的电炉钢开工率也逐年下降,有的企业把电炉搁置起来。“地条钢”则将中国大量废钢资源牢牢把控在手中。
“电炉钢原来干一吨亏一吨。”中国特钢企业协会副秘书长于叩对财新记者表示,电炉钢耗电量大,电费成本高昂,生产成本大大高于转炉的长流程炼钢,因此大量拥有电炉的企业都闲置不用,而是使用转炉长流程,或者直接上马中频炉生产。
更畸形的情况是,许多钢铁企业在电炉中加入大量铁水,废钢反而成为辅助原料。“这种现象比较普遍。”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树斌说,此前电炉中铁水的比例甚至达到60%以上,这意味着电炉炼钢中废钢消耗比仅在40%以下。
“地条钢”被迅速清除,首先带来废钢资源的释放,废钢成本低于用铁矿石冶炼的成本,企业使用废钢的积极性增加。
以唐山地区重废价格为例,今年年初约1750元/吨,到了4月中旬一度降至1400元/吨以下,8月回升至1650元左右。从全国角度来看,8月上旬,废钢的最高价格在2000元/吨左右。
目前用长流程炼制铁水的价格在2200元/吨左右,比废钢最高价格高200-300元/吨,这使得短流程炼钢具有了经济性。
虽然螺纹钢期货市场由于过度炒作,受到管控后有一定程度的回落,但市场需求仍较为强劲,在原料与市场的双重刺激下,有条件的企业纷纷增加废钢用量,一些企业提高转炉中废钢应用比例,但长流程炼钢加入废钢的比例有限,最多只可以达到18%至20%;一些企业开始将之前闲置的电炉开起来;还有的企业则打算新购置电炉,投入生产。
据高伟调研了解,今年上半年,电炉制造企业接到的订单就有3000多万吨。电炉应用的迅速增加,也是方大炭素业绩激增的主因。
结构调整契机
打击“地条钢”为电炉钢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更为积极的因素是,电炉钢的原料——废钢的积蓄量正在迅速提升。中钢协常务副会长顾建国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末,中国废钢积蓄量达80亿吨,社会废钢资源量每年超过1.6亿吨。未来三至五年,中国将迎来废钢铁应用的攀升期,预计到2020年末,废钢积蓄量将达到100亿吨,废钢资源每年产生量可达到2亿吨。
不过,电炉钢的发展仍存在不少掣肘和隐忧。
近期,由于很多企业看好电炉钢的成本优势,纷纷增加废钢采购量,有的企业甚至可以用“抢废钢”来形容。这导致部分地区的废钢价格开始回升,7-8月废钢价格比4月最低点回升17%以上,业内预测废钢价格可能会进一步走高。
另一方面,虽然废钢资源利用一直受政策支持和鼓励,但实际执行情况却不理想。2015年6月,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印发《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明确废钢加工企业,即针对报废汽车、摩托车、船舶、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废旧农机具、报废机器设备、废旧生活用品、工业边角余料、建筑拆解物等废钢加工企业,可以享受30%的税收抵扣优惠。
李树斌介绍,目前有三分之二本应获得政府税收优惠政策的废钢加工企业无法兑现上述税收抵扣优惠。而全行业180家工信部废钢加工准入企业中,仅有50家可以享受税收抵扣政策。
他认为,比较合理的废钢加工税收抵扣比例应在50%-70%,应以更符合实际的方式来执行,才能更多地激励废钢的回收循环利用,而且可以防止目前部分违规的废钢加工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
“江苏、山东、浙江等一些报废汽车比较集中的省份,未来会在电炉钢发展上走在前列。”李树斌说。
据财新记者了解,目前,政府针对电炉钢发展的机遇期,并未有明确的政策态度。由于中国钢铁行业长期由转炉炼钢占据主导地位,大量长流程投资不可能在短期内被淘汰,而根据国家钢铁去产能政策的要求,钢铁行业不允许新增产能,如要新增产能,必须按照1 :1.25的比例进行减量替换,企业不可能置原有高昂投资于不顾,转而投资电炉。
业内专家建议,电炉钢发展可与钢铁去产能、环保治理相结合,加以产业引导。目前京津冀地区钢铁产能较大,环保压力又巨大,比如2017年京津冀地区的环保新政规定,今年供暖季期间区内钢铁企业均需严格限产50%。如在当下鼓励西南和华南地区发展电炉钢,既可减少由华北向西南地区运输成品钢材的社会成本,还可改变钢铁行业的区域布局。“现在钢铁行业面临结构调整的重要契机。”一位资深业内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