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2868 45
2017-08-25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古书,其中就包括我们盛行四海的《道德经》。结果经过整理复原人们发现,该版本与我们现在流行的《道德经》版本,存在着一些差异。

第二处:《道德经》第五章

传世本:“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帛书本:“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仍然是一字之差,一个是“多言数穷”,一个是“多闻数穷”。多言数穷再怎么传抄,也不太可能变成多闻数穷。因为二者无论字形和意义都相差甚远,所以很有可能是后人改的。

那为什么改呢?因为很难去弄明白:“多闻”,怎么会“数穷”?我们一直推崇的,不就是见多识广,博学多闻吗?

“少言”就不用多说,儒道二家都提倡的。比如“少说多听”,“言多必失”,“希言自然”,“知者不言”等等。但是对于增长“见闻”方面,儒道二家就有差别了。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道家却提倡“不出户,知天下”,“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博者不知,知者不博”,“塞其兑,闭其门”,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

“多闻”,为什么会“数穷”?在这老子是为了讲述一个道理:不要被外物复杂的声色变化迷惑而去追逐表象,因为它们是无穷无尽的。一颗石头,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能得到无数不同的形象。知识取用于万物,随着认知角度的不同,推陈出新而无穷无尽。

所以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内篇·养生主》)把有限的生命耗费在追逐无穷的知识上,穷其一生也不可能成功;把眼光专注在事物的外在形貌上,就会被无穷的声色变化所迷乱。这类事情干得越多,与道偏离得就会越远。

因此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要脱离自己的根本,走出自己赖以生存的门户,而去向外追求那些复杂的经验见识,恪守住天下万物的本源即能知晓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要被外物复杂的声色变化迷惑,而去追逐表象,把握住天下万物的内在规律方能明知天道。无他,不“外”出而守“中”也。

如此再结合前文,“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之间,不就好像一个大风箱一样吗?中间空虚而不闭塞,四周绷开而不塌缩。只要一拉动,就有无穷的风产生出来。就好像天地只要一运行,就有无数的万物衍生出来。与“多闻数穷”有明显的前后文对应的关系,所以此处当取“多闻数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7-8-25 16:53:32
仍然是一字之差,一个是“多言数穷”,一个是“多闻数穷”。
前者更好,很好。

言,可以指对方言,可以指自身言,可以泛指人类之言。言而有闻,言必有闻。


推测老子的意思,重点也在于言,不在于闻。闻,是文静的,被动的,听闻的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8-25 16:57:29
不错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8-25 16:59:46
不错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8-25 17:21:35
好帖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8-25 17:37:51
好东西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