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783 2
2009-10-26
当海尔、青啤、海信这些民族品牌在改革的大潮中崛起时,也有一些品牌像流星在大潮中陨落。上个世纪90年代,有一颗叫“秦池”的流星格外耀眼 ——从山东临朐县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酒厂起家,以连续两届央视广告“标王”的形式突然闯入公众视野,攀上巅峰,旋即又在“勾兑”风波中失去重心,不见踪影。

“标王”是如何“炼”成的

  1992年,山东省潍坊市临驹县,有一个亏损的国营小酒厂,全部资产是几间低矮的平房,一地的大瓦缸,厂里一人多高的杂草,和500多个人心涣散的工人。这家酒厂的名字就叫秦池!1993年,正营级退伍军人姬长孔来到这里当了经营副厂长。

  到秦池报到后,姬长孔开始了他征服中国市场的壮烈之旅。悟性极好的姬长孔意识到,“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式的市场推广其实走不了多远,取得市场上的胜利还有待于市场化的手段和智慧。于是,他带着50万元现金支票,移师沈阳。

  姬长孔日后回忆说,“如果沈阳打不下来,我也没脸回临驹了”。

  在沈阳,姬长孔完成了一次极其漂亮的销售“战役”。他先是在当地电视台买断时段,密集投放广告;然后带着手下的推销员跑到在街上,沿街请市民免费品尝秦池白酒;最轰动的一招是,他租用了一艘大飞艇在沈阳闹市区的上空游弋,然后撒下数万张广告传单,一时间场面十分壮观而混乱。

  20天不到,秦池酒在沈阳已开始为人熟知并热销。姬长孔迅速在媒体上发布“秦池白酒在沈阳脱销”的新闻。

  仅仅一年时间,价位较低而宣传手段大胆的秦池酒在东北市场上蔓延开来,销售额节节上升。这段时间,姬长孔长期转战各地,他住十来块甚至几块钱一天的地下室,每天吃的主食是面条,他还指令从临驹开出的运货车里必须带上一大袋子青菜,他和他的手下每天炝一锅葱放几株青菜了事。这期间的节俭与日后他在梅地亚中心的一掷亿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1994年,初掌中央电视台广告信息部的是一位叫谭希松的女强人。谭女士使出的绝招便是,把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拿出来,进行全国招标,她并且给投标金额最高的企业准备了一顶“金光四射”的桂冠—“标王”。

  11月8日,北京城里开始起风沙的日子,穿着一件式样陈旧西装的姬长孔第一次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梅地亚中心。他可能还意识不到,这里将成为他的幸运地和伤心地。姬长孔的皮包里带来了3000万元。这几乎是去年一年秦池酒厂的所有利税之和,意味着三万吨的白酒,足以把豪华的梅地亚淹到半腰。此刻,金钱在梅地亚只是一个游戏筹码,你必须抛出连你自己都会兴奋的筹码,否则,怎么可能让别人多看你一眼?

  姬长孔连夜与临驹方面联系,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经过紧急的密谋,一个新的标底终于浮出水面。唱标结束,山东秦池酒厂以6666万元竞得“标王”,高出第二位将近300万元!

  “谁是秦池?临驹县在哪里?”众人问。从当时的一张照片可以看出,在场的姬长孔还很不习惯镁光灯的聚焦及众多记者的簇拥,在拥挤的人群中,在火一样蹿升的热情中,他还笑得不太自然。但他显然知道,他终于来到了华山之巅。

  秦池迅速成为中国白酒市场最显赫的新贵。1996年,根据秦池对外通报的数据,当年销售收入9.8亿元,利税2.2亿元,增长五到六倍。秦池又相继投入数百万资金,运用当时最先进的三维动画技术拍摄了数条形象广告片。同时为了符合“中国标王”的身份,秦池一下子购买了三辆奔驰车,并开始投入数千万元用于改造办公大厦。那时候,在外的临朐人被问起自己的家乡时,总会自豪地回答:“秦池人。”秦池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

成也“标王”败也“标王”

  1996年11月8日,早已名满天下的姬长孔再次来到梅地亚。冲动的情绪如酵母般地在梅地亚会议中心传染,让每一个与会的英雄豪杰都嗅到了一丝“血腥”。竞标从一开始就如脱缰之马,让人无从驾驭:广东爱多VCD一口气喊出8200万元,超出去年秦池1000多万元。随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山东白酒金贵酒厂就如同一年前的秦池一样企图一鸣惊人,一声喊出2.0099亿元——中国广告报价自此首度突破2亿元。

  这时,终于轮到秦池了。当主持人念到“秦池酒厂”的时候,已如沸水般狂腾的全场顿时鸦雀无声。主持人大声叫道:

  “秦池酒,投标金额为3.212118亿元!”有记者问,“秦池的这个数字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姬长孔回答:“这是我的手机号码。”以3.2亿元人民币的代价让一个外国记者记住一个人的电话号码。这样的对答,仿佛是一个让人哑然的黑色幽默。其实,像姬长孔这样的精明人不可能不明白,摆在他眼前的真实是:秦池太需要这个“标王”了。或者说,他已经无路可走了。

  如果秦池不第二次中标,那么其销售量肯定会直线下降。前任“标王”孔府宴酒便是前车之鉴。对于一个富有挑战精神的企业家来说,这不仅意味着企业的死亡,实际上也意味着企业家生命的终结,这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暴风雨往往突然而来。1997年初的一则关于“秦池白酒是用川酒勾兑”的系列新闻报道,把秦池推进了无法自辩的大泥潭。年前,就在秦池蝉联中央台“标王” 的同时,北京《经济参考报》的四位记者便开始了对秦池的一次暗访调查。一个县级小酒厂,怎么能生产出15亿元销售额的白酒呢?

  在邛崃县,记者找到当地一家叫“春泉”的白酒厂。据称,秦池的散酒主要是由这家企业在当地收购后提供的。

  一个从未被公众知晓的事实终于尴尬地浮出了水面:秦池每年的原酒生产能力只有3000吨左右,他们从四川收购了大量的散酒,再加上本厂的原酒、酒精,勾兑成低度酒,然后以“秦池古酒”、“秦池特曲”等品牌销往全国市场。

  《经济参考报》的报道刊出在1997年1月中上旬,它们迅速像滚雷一般地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几乎是在很短的时间里,这则报道被国内无数家报刊转载。还沉浸在喜悦之中的秦池遭遇到了最猝不及防的一击。

  那些在“标王”制造运动中稳收其利的人们,此时也站到了秦池的对面,扮演起反思和评判者的角色。谭希松在接受访问谈到秦池时称,一家企业发生危机,不能仅从表现现象看,就像一个人脸上长了一个斑,有可能是内分泌失调造成的。

  这就是1997年的秦池,它可能是全中国最不幸的企业。在它君临巅峰的时候,身边站满了弹铗高歌的人们;而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甚至找不到一个可以哭泣的肩膀。如果说经济生态圈是一个很冷酷的天地,那么,这就是一个很极端的个例了。

  当年,秦池完成的销售额不是预期的15亿元,而是6.5亿元。1998年3月,姬长孔黯然离开秦池,调入北京某部委任职,当年秦池年度销售额仅3亿元。 2000年7月,据《法制日报》报道,一家金属酒瓶帽的供应商指控秦池酒厂拖欠300万贷款,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秦池败诉,并裁定拍卖“秦池”注册商标。

  秦池的故事被无数商界人士和业内学者视做必须研读和探讨的案例,他们得出的结论很相似:对知名度和轰动效应的片面追求和依赖,虽然可以光耀一时,但更会为以后的失败埋下伏笔。不注重全面管理、战略创新、技术创新的企业,广告做的再好,最后也会在市场经济的波涛中沉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0-26 20:49:39
当年上课的案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6 20:55:27
哎!经验教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