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30854 224
2009-10-29
“大师”年薪百万,活活挤死海归博士‎

2009年10月26日 09:54:31   
  《华商报》10月22日报道,9月17日,在浙江大学任讲师的一名海归博士留下6页遗书后跳楼自杀。在跳楼前6天,他刚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网络盛传浙大曾给该博士口头承诺,却未能履行。这位博士在遗书中说,“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回国后没有科研可做、每月除去房租只剩下2000元、超高的房价……等等,被认为是海归博士自杀的原因。令人关注的是,他是浙江大学 “1311计划”引进的1000名学术骨干之一,这就让人纳闷:引进的“学术骨干”,回国后为何难以开展科研?为何待遇如此之低? 
  浙大的“1311计划”其实已透露出答案,据悉,“1311计划”团队的组成是,100位大师,300位核心人才,100个创新团队,1000个学术骨干。我不知道那位博士回国前,是否根据这些数据做过算术。这里不妨简单算一下,100位大师,按每位年薪50万计算(22日的《楚天都市报》报道,武汉大学准备引进10至20名杰出人才、80至100名学科带头人,最高年薪可达百万元人民币,50万年薪只是武汉大学的一半),就是5000万,再按每位科研启动经费200万计算(对“大师”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就是2个亿。也就是说,仅100位“大师”就要花去两个来亿。还需要继续计算300位核心人才和 100个创新团队吗?这一路算下来,算到学术骨干,留下的资源就可怜得剩那么一点点了。 
  媒体的报道,也揭示出“计划”的主体是大师们:位于浙大紫金校区的教师宿舍区里,还预留着近百套没有出售和分配的住宅。不过,那些都是给“大师”们准备的。 
  100 位大师,好大的气派!可问题是,放眼全中国高校,有多少真正的大师?分析今日一些高校的“大师”人物,水平不一定是“大师”,条件待遇却一定是“大师级”;更有众多“大师”级人物,多处兼职,处处领薪,早先浙大传出的院士课题组论文造假案,当事的院士,是浙大聘来兼职任院长的,每年到校工作时间不长,连自己署名发表论文也“不知情”,不知浙大是否给他“大师级”年薪? 
  在高校的“大师情结”之下,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朝少数的“大师级” 人物集中,普通的教师,只有跟在“大师们”、“准大师们”之后打工,卖苦力,拿着糊口的工资。学术的理想和激情,在不能自主的科研中,渐渐丧失,所能生出的“理想”就是,有一天媳妇熬成婆,挤入“大师”队伍,然后拥有学术资源的配置权,再让一帮年轻人干活,自己坐享其成。也有的年轻人接受不了现实,比如这位博士,发出“残酷、无信、无情”之叹,做出极端之举。 
  有研究表明,物理学、化学、医学、经济学等诺贝尔奖获奖者取得成果平均年龄为 40.16岁,35岁取得成果最多。并指出,一生中黄金创造期大致是26岁至46岁年龄段。因此,重视为青年学者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国际上的共识。在美国的博士教育中,几乎很少有博士没有全额奖学金的,读博士期间,博士们就不为自己的生计担忧,全额奖学金足以让他们全心投入研究。而获得大学教职之后,一个普通讲师就可以独立开展研究,可以指导博士生。 
  我国高校近年来办学资金越来越充裕,但是,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好转,原因就在于学术资源的配置,掌握在行政权、学术权拥有者手中。与国外大学一校之内教授待遇相差不大不同,国内高校不同学科、不同学术头衔的教授,待遇相距很远,有的甚至达10倍,更不用说普通教师与那些“大师级”教授的待遇差距了。 
  在中国高校的“大师计划”之下,有为的青年学者要么陷入焦虑,要么走上“运作大师路线”。这样的大学大师梦,科研成果梦,也可能只是做梦了。这次海归博士的自杀,能否惊醒大学的美梦呢?
  文/沉睡蒲公英


每月到手2000元,逼死海龟博士

潇湘晨报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有首著名的诗: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我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敲响。这首散发出迷人的人道主义悲悯气息的诗歌,诞生至今被无数人引用。我们大多数人还不能摆脱立场的局限、还没高尚到可以脱离个人爱憎这低级趣味,我们并不会哀悼所有的死亡,但是有某些死亡,也的确让我们听到自己的丧钟被敲响。

  10月22号《南方都市报》、《华商报》等报纸开始报道浙江大学海归博士后涂序新回国3个月后跳楼身亡事件。涂序新毕业于清华大学,清华和北大一样,号称“美国的预科班”、“为美国培养人才的摇篮”。翻开清华北大各级毕业生同学录,常常会有整个班都在美国这样的盛况发生。但由于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收紧移民政策,有海归之心的留学生有增加趋势,然而涂序新的死,让他们仿佛听到敲响的是自己的丧钟。

  留学生们从大洋的彼岸,企图穿透浙江大学领导们布下的层层迷雾,探听出涂序新死亡的真实原因。浙大的官方讣告是“涂序新老师因病不幸坠楼去世,终年32岁”。涂序新有抑郁症,这不算彻头彻尾的谎言,然而你也很想感叹: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年级第一名、西北大学博士、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过多篇论文、岩土工程领域国家需要的人才,因为相信校方的口头许诺而回国,结果却拿2000元的月薪,租住学校连卧室带厨房卫生间57平米的宿舍、并因此导致夫妻失和,这样的情况下还保持身心健康、活泼向上品质的人,那一定是钢铁炼成的

  留学生们最后得出的结论非常富有中国特色与时代气息:涂序新死于房价。留学生论坛因此为有意怀着赚钱的梦想或报国的热血回到祖国怀抱的群众撰写了一条回国指南——“回国去高校的, 如果在美国存了20万美元,那去哪里都行;如果没有积累的,应该首选那些直接分配房子的二类或者三类高校,或者回到自己家有房产的城市,避免高租金和买房的压力;如果既没有房产或存款,又只想去一类学校的,那就忘掉自己的留学经历,把自己当成一个土博, 用土博的心态来对待收入和生活压力,而且时刻以那些月收入只有一千元左右的民工来说服自己生活很幸福。”

  一位朋友在涂序新事件前刚想回国做科研,但学校给的答复是“基本工资3500,如果能拉到项目,可以提成”。跳楼事件后,他彻夜不眠辗转反侧,自问自己除了擅长科学研究外公关技术和拉帮结派水准都十分拙劣,回去没准还来不及报效就先把自己给报销了,于是痛苦地作出继续将平生所学兜售给美国的决定。

  上周“涂序新的遗书”成为网络搜索热词,他的遗书长达六页,但公布的只有66个字:“在此时刻,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感谢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虽然因我的自以为是而忽视。”不论他的死有多么复杂的医学解释或心理学成因,涂序新的死,暴露了一些名校在引才用才方面的痼疾,也让国内学术圈那越来越不藏着掖着的并不新鲜的气息,再次扑鼻而来。



震惊!浙江大学“因为什么”要跳黄河呢!?   
   武书连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上,浙江大学2009年以219.14分位居中国大学的第三位,仅次于公认的“双子星座”(清华北大),当然,这份饱受争议的“排行榜”并没有考虑一所大学的“危机公关”能力。

在浙大雄心勃勃的“1311计划”中,恐怕也不曾考虑,假如这1311分之一出了“状况”,那又会是一种什么局面呢?

毕竟这“1311”所代表的并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确切些说,这“1311计划”代表的是100位大师、300位核心人才、100个创新团队、1000个学术骨干。既然是活生生的人,就难免有不同的个性、爱好、现实需求,乃至这样那样的优缺点。我们的大学,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就要充分考虑这些人才的个性、爱好、需求等等,而不是“为引进而引进”;反之,就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状况”。

9月17日,这“1311分之一”就真的出了“状况”:这天凌晨2时,三个月前刚刚从美国归国的32岁的涂序新博士在留下了6页遗书后,从3楼走上了他所居住的浙大综合楼顶楼11层,然后纵身跃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据涂博士朋友的描述,他是个开朗而且有见解的人。出生于浙江金华的他,20岁就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得工学士、法学士两个学位;而后他负笈美国,在世界一流的美国西北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并做了两年博士后;他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热爱他的父母妻子女儿。

可就是这么一位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热爱他的父母妻女的人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居然三个月后就“水土不服”,以致要以坠楼这样残忍的方式了结自己32岁的年轻生命,并在长达6页纸的遗书中控诉“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 这又是为什么呢?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名海归博士踏上了不归途?是职称申报,还是校方承诺?

第二个“为什么”是:9月17涂博士自杀身亡,而我们的浙大居然要到一个多月后才终于发出了一份“讣告”,并向外界公布了消息呢?一份讣告真的要起草那么久么?

第三,在这份被网友们戏之为“世界最牛”的讣告里,浙大说涂博士是“因病不幸坠楼去世”,并且让57平方米公寓、卫生间以及电视、冰箱、空调、微波炉、电磁炉、床铺、桌椅等等在“讣告”里一一入座,还要“借此机会”“对学校各部门及学院师生的关心”表示“感谢”。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人才济济的浙大工学院居然没有一个人会写讣告,我们也许可以理解;但把一位归国仅三个月的海归博士的跳楼自杀说成是“因病不幸坠楼”,那是对死者的人格侮辱。或者,在浙大字典里里,跳楼自杀本来就是“因病坠楼”,跳河自杀就是“因病坠河”,卧轨自杀就是“因病卧轨”吧?实在是令人费解!

第四,从资料分析,涂博士生前每月从浙大领取工资4000元,而后2000元左右缴纳房租(占工资收入的一半),每月生活费用只有2000元(浙大另给了4万元购房津贴)。难道这就是浙大打造大师级人才的工资标准么?这到底是在“引进人才”, 还是在引进劳工呢?如果引进了人才,又不给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那又何必要引进呢?莫非引进人才就是浙大的“面子工程”?我曾有一位大学同班同学,在荷兰取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哈佛大学做博士后,后被清华引进,清华开出的条件是万元月薪和副教授职称,外加一次性的50万元安置费。由此似乎不难看出浙大和清华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引进人才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哪个系统稍稍出点“状况”,就可能事倍功半;尤其是出了“状况”后,浙大的危机公关毫无章法,这就不仅无助于掌控局势,反倒使自己也“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如果涂博士是“因病”坠楼,那么浙大又是因为什么而“跳进黄河洗不清”的呢?汪忧草


中国又一个世界第一

在中国的博士生在校人数成为世界第一之后,中国教育界又获得了另外一个世界第一。 美国波士顿学院高教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的调查报告表明,在15个样本国家里面,教授与助理教授(相当于中国的讲师)之间的工资差距,美国为1.6倍,马来西亚为2.2倍,中国为2.7倍。中国是所有国家里面差距最大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0-29 08:50:59
hen很让人无语的现实啊 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9 08:53:00
震惊!浙江大学“因为什么”要跳黄河呢!?     

武书连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上,浙江大学2009年以219.14分位居中国大学的第三位,仅次于公认的“双子星座”(清华北大),当然,这份饱受争议的“排行榜”并没有考虑一所大学的“危机公关”能力。

在浙大雄心勃勃的“1311计划”中,恐怕也不曾考虑,假如这1311分之一出了“状况”,那又会是一种什么局面呢?

毕竟这“1311”所代表的并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确切些说,这“1311计划”代表的是100位大师、300位核心人才、100个创新团队、1000个学术骨干。既然是活生生的人,就难免有不同的个性、爱好、现实需求,乃至这样那样的优缺点。我们的大学,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就要充分考虑这些人才的个性、爱好、需求等等,而不是“为引进而引进”;反之,就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状况”。

9月17日,这“1311分之一”就真的出了“状况”:这天凌晨2时,三个月前刚刚从美国归国的32岁的涂序新博士在留下了6页遗书后,从3楼走上了他所居住的浙大综合楼顶楼11层,然后纵身跃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据涂博士朋友的描述,他是个开朗而且有见解的人。出生于浙江金华的他,20岁就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得工学士、法学士两个学位;而后他负笈美国,在世界一流的美国西北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并做了两年博士后;他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热爱他的父母妻子女儿。

可就是这么一位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热爱他的父母妻女的人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居然三个月后就“水土不服”,以致要以坠楼这样残忍的方式了结自己32岁的年轻生命,并在长达6页纸的遗书中控诉“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 这又是为什么呢?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名海归博士踏上了不归途?是职称申报,还是校方承诺?

第二个“为什么”是:9月17涂博士自杀身亡,而我们的浙大居然要到一个多月后才终于发出了一份“讣告”,并向外界公布了消息呢?一份讣告真的要起草那么久么?

第三,在这份被网友们戏之为“世界最牛”的讣告里,浙大说涂博士是“因病不幸坠楼去世”,并且让57平方米公寓、卫生间以及电视、冰箱、空调、微波炉、电磁炉、床铺、桌椅等等在“讣告”里一一入座,还要“借此机会”“对学校各部门及学院师生的关心”表示“感谢”。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人才济济的浙大工学院居然没有一个人会写讣告,我们也许可以理解;但把一位归国仅三个月的海归博士的跳楼自杀说成是“因病不幸坠楼”,那是对死者的人格侮辱。或者,在浙大字典里里,跳楼自杀本来就是“因病坠楼”,跳河自杀就是“因病坠河”,卧轨自杀就是“因病卧轨”吧?实在是令人费解!

第四,从资料分析,涂博士生前每月从浙大领取工资4000元,而后2000元左右缴纳房租(占工资收入的一半),每月生活费用只有2000元(浙大另给了4万元购房津贴)。难道这就是浙大打造大师级人才的工资标准么?这到底是在“引进人才”, 还是在引进劳工呢?如果引进了人才,又不给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那又何必要引进呢?莫非引进人才就是浙大的“面子工程”?我曾有一位大学同班同学,在荷兰取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哈佛大学做博士后,后被清华引进,清华开出的条件是万元月薪和副教授职称,外加一次性的50万元安置费。由此似乎不难看出浙大和清华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引进人才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哪个系统稍稍出点“状况”,就可能事倍功半;尤其是出了“状况”后,浙大的危机公关毫无章法,这就不仅无助于掌控局势,反倒使自己也“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如果涂博士是“因病”坠楼,那么浙大又是因为什么而“跳进黄河洗不清”的呢?汪忧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9 08:56:59
这样事情太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9 08:59:53
国内的学术制度是应该改了。。。哎,国内又有几人算得了大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9 09:04:29
悲哀的教育,离开高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