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
5503 11
2005-12-10
34236.rar
大小:(25.54 KB)

只需: 1 个论坛币  马上下载



[此贴子已经被xiaoyang于2005-12-31 13:10:4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2-31 00:39:00
介绍内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5 12:34:00
谢谢楼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3 00:03:00
谢谢楼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4 20:17:00

本文介绍了“九五”以来我国经济史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可惜没有列出参考文献。

成果表现在;
1、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入
文革前偏重于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研究,80年代重视生产力研究,90年代扩展到流通和消费等领域,更多地注意了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诸多社会因素、上层建筑的作用。

2、资科范围的扩大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社会学、人类学、法学、人口学、地理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

3、理论探讨的深化
整体说来,中国经济史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展开的。

4、出版了一批有水平的专著

古代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齐涛主编,1999年12月第1版

《新编中国经济史》,孔经纬,1993年04月第1版

《中国经济史》,贺耀敏,1994年07月第1版

《中国经济通史》,赵德馨主编,2002年12月第1版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彭雨新等,1994年11月第1版

《中国经济发展史》,宁可,1999年10月第1版

《中国经济通史》,林甘泉等主编

近代史:

《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吴承明著,1996年06月第1版;

《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现代化》

《1895--1936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陈争平著,1996年04月第1版

《中国近代的市场发育与经济增长》,刘佛丁、王玉茹,1996年12月第1版

《近代中国的国货运动》君祥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

《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忻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刘佛丁、王玉茹等著1997年03月第1版

《近代中国价格结构研究》,王玉茹,1997年05月第1版

《民国财政经济史》,董长芝、马东玉,1997年06月第1版

《近代中国的国货运动研究》,樊卫国,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8年4月

《上海近代工业史》,徐新吾、黄汉民主编,1998年01月第1版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王询、于秋华编著,2004年11月第1版

《中国近代城市企业·社会·空间》,张仲礼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刘克祥、陈争平,1999年08月第1版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张仲礼, 熊月之, 沈祖炜主编

《中国和日本的早期工业化与国内市场》严立贤著,1999年04月第1版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刘佛丁主编,1999年12月第1版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汪敬虞

《近代中国企业:制度与发展》,沈祖炜,1999年12月第1版

《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50年),胡光明、蓝长云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新中国经济史》,苏星,1999年09月第1版

《奠基:新中国经济五十年》刘仲藜主编,1999年12月第1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董辅礽主编,1999年09月第1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五卷(1984-1991)

《1949-1952中国经济分析》,董志凯主编1996年04月第1版

《从贫困走向小康--中国经济五十年》吕政、史忠良主编,1999年09月第1版

《五十年国事纪要·经济卷》郑惠等主编、贺耀敏、武力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6 13:34:00

关于小农经济与租佃制度问题

《“人耕十亩”与明清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李伯重,《中国农史》19961

晚近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人口增加快导致人均耕地减少,农民的平均经营规模就必定要下降。而明清时期人口增加很多的情况下,仍然有“人耕十亩”的说法。

李伯重的解释:

1、明代后期以来,江南人口确有相当的增长,但是,这个增长的幅度并不像许多学者所想象的那么大;其次,江南城镇人口增长比农村快,因此农村人口增长速度低于总的人口增长速度;再次,由于农村妇女日益脱离大田农作而转向手工业,所以农业中劳动力的增长慢于农村人口的增长。

21620年前后大约是每户平均有耕地14.5亩,而1850年时则是每户约耕8.5亩。因此,就清代中期的情况而言,“户耕十亩”之说是可以大致成立的。

3、“人耕十亩”这一经营规模之所以能够出现并普及,人地比例不是主要原因(太平天国战争以后,江南人口减员近半,“人耕十亩”的格局仍然保持了下来);主要原因是农户的耕作能力;农户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的变化(农家妇女劳动转向养蚕、纺织)也有影响。《清代前期农村的高利贷资本》,方行,《清史研究》19943

封建社会的农民为了维持一家的温饱,一方而要进行自给性生产,以直接取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特别是衣食等基本生活资料。另一方而要进行商品性生产与手工业者和其他农民交换产品,以取得自己不能生产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作者认为,清前期佃农的中农化趋势十分明显。清代小农经济扩大再生产的方式,不仅有外延式也有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如江南农民的种桑养蚕、植棉等,都反映了生产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我对明清租佃关系的认识》,魏金玉,《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增刊

关于明清时期租佃关系,作者主张分为三种类型:佃仆制;分成租和定额租制度;永佃制度和押租制度。佃仆制在明清时期不占主要类型;分成租和定额租在明清时期获得空前发展;永佃制和押租制在这一时期出现并普遍化。

结论:进入租佃关系的直接生产者从一无所有,到稍有资财,再到能够支付佃权的代价,表明在租佃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佃农中农化的倾向;第二,随着佃农中农化倾向的发展,佃农在生产经营中的自由程度不断扩大;第三,佃农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第四,佃农在分配中的地位也有变化,地租显示了降低而非增长的倾向。

《明清时代封建土地关系的松解》,李文治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4

作者在这本书中全面论述了租佃制度的变化对中国封建后期土地关系发生的变化做了细致的描述和深刻的分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