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效应在股票市场上存在的历史很长,并且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股票市场上,甚至一些近期的研究发现动量效应也存在于其它类型的交易市场上,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寻动量效应的成因以及他是否有违有效市场假说。一些学者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动量效应做出了解释,Barberis、Shleiffer 、Vishny(1998)认为保守性偏差导致投资者对新信息的反应不足,使得股价在短期表现出惯性,但以偏概全倾向导致投资者对新信息的反应过度,结果导致股价出现反转。Daniel、Hirshleifer 、Subrahmanyam(1998)的解释则是利用了人的过度自信和自归因偏差。Hong and Stein(1999)基于投资者交互作用机制对动量效应进行解释。HS模型强调了投资者的异质性,把交易者分为信息观察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私人信息在信息观察者之间是逐步扩散的。得到结论:信息扩散慢的股票的动量效应或反转效应高于信息扩散快的股票,因此,公司规模小,换手率低的股票具有更高的动量收益或者反转收益。但是,随后Lee and Swaminathan(2000)等的研究发现高换手率的股票动量效应收益更为明显, HS模型的结论受到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