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中国的纳斯达克证券市场──中国创业板28家上市公司首日交易都涨了一倍以上,中国投资者的感觉可能是亦喜亦忧。
创业板表现强劲,较首次公开募股(IPO)发行价涨了120%至226%,以致于早盘开始后几小时内就先后被深交所暂停交易。
为了打击投机行为,如果股票成交价较开盘价涨跌20%,深圳证券交易所可令其临时停牌30分钟。若复牌后进一步上涨或下跌30%,即较开盘价涨跌幅度达到50%,则深交所可令其再停牌30分钟。此外,如果成交价较开盘价首次涨跌80%,则深交所可令其停牌至收盘前三分钟。
创业板的惊人表现可以被视为是一个凶兆──它可能会经历中国新股历来都会遭遇的一个出了名的周期,也就是开始时是大幅的飙升,随后是剧烈的回调。
这也使人痛苦地回想起中国投资者对IPO和新股上市抱有的持续不断、常常又很危险的狂热。创业板股价的飙升反映出中国投资者缺乏选择,同时也纯粹是由政府严格控制新股发行造成的。
由于证券监管机构对IPO节奏的控制,每当新股发行时,都会在这个充斥了流动性的市场上遇到积压的、潮水般的需求。中国创业板在6月份之前被延后了9个月。
不过由于监管机构的决策过程本质上是政治化了的,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等低效、管理不善的国有企业常常成为IPO政策的一大受益者,原因是没有其他选择的投资者在股票上市时把股价推得很高。
监管机构选择创业板首批上市企业也并不太科学:28家企业中有大部分都是风险较小的老牌企业,一些甚至是国有企业,而不是创业板原本要服务的创新型初创企业。
因此,尽管围绕着中国的创业板有各种各样的乐观情绪,首个交易日也反映出中国股市交易中的一个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