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6438 7
2005-12-11

标题: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操作-部分案例

标题: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操作-部分案例

案例 1:利用应收帐款虚构销售收入 一些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应收帐款”居高不下,高额应收帐款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呢? 应收帐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 而形成的债权。 利用应收帐款粉饰利润具有易于操纵和隐蔽 性强的两大特点: 1.应收帐款的变化可以直接导致公司主营业 务收入的变化, 从而影响最终利润; 2.应收帐款的增加是一种隐性操纵,采用这 种方式不需要披露,容易隐藏,很难通过对财务报 表的分析查清特定的原因。因此,应收帐款已成为 上市公司对利润进行操纵的主要手段之一。 1997 年主营规模和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在深沪 上市的所有商业公司中均排序第一的郑百文公司, 目前有效资产不足6 亿元,亏损已突破15 亿元, 其中1999 年一年亏损9.8 亿元,拖欠银行债务高 达25 亿元,与两年前火爆全国的情景形成了强烈 反差,企业已陷入生死两难、跌入穷途末路的境地。 据郑百文公司的财务人员介绍,在郑百文的全部资 产中,一直是流动资产的比重最大,而在流动资产 中,又是应收帐款的比重最大,这里面的秘密都来 源于造假。 郑百文变亏为“赢”的常用招数是,让厂家以 “欠商品返利款未付”形式向郑百文打欠条,少则 几百万,多则上千万,然后据此以应收款的名目做 成赢利入帐,把亏损变为盈利。同时,为了避免以 后的债务纠纷,郑百文还必须与厂家签订另外一个 补充协议,明确指出所打欠条只是“朋友帮忙”, 供郑百文做帐用,不作为还款依据,不具有法律效 力。 这一作假手段从郑百文1995、1996、1997 年 三年的会计报表中可见一斑:三年内应收帐款大幅 增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也出现高速增长,而应收 帐款周转率却出现下滑,尤其1997 年不正常地大 幅降低。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司靠大量应收 帐款撑起的高额利润有着值得怀疑的地方。 又如银广夏,近几年的赊帐比率一直居高不 下,且增长迅速,2001 年中期为2.55,比去年同 期的0.77 增长了231.17%,比期初的0.60 增长了 325%,由此看来,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在很大程度 上依赖于应收帐款。而从其财务数据来看: 1999 年公司应收帐款净额出现了高速增长, 增幅达 84.44%,净利润也增长了43.82%,但是经营活动 现金流入出现负增长,为-16.57%。2000 年,公司 净利润出现高速增长, 期末应收帐款也增长了 54.22%,达8.96 亿元,而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仅为 5.82 亿元,表明构成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的应 收帐款的收回状况值得怀疑,公司具有虚构销售的 潜在嫌疑。 由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对应收帐款的分 析不应是孤立的,而是要结合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来进行综合分析。与应收帐款直接相关的会计科目 是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和现金流量表中的经 营活动现金流入。此外,与提取应收帐款坏帐准备 有关的还有坏帐准备、管理费用等科目。 值得注意的是,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应收帐 款帐龄、坏帐可收回情况、关联方购销活动等说明 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反映应收帐款与主营业务收入关系的赊帐比 率是一个重要指标,它的较大变动或比值较高,表 明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依赖于应收帐款。而赊 销收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它的可收回性将极大 地影响公司盈利的质量。因此,这种情况下,一定 程度上存在了企业利润操纵行为的可能。 (注:赊帐比率=期末应收帐款/当期主营业务 收入) 接下来进一步用应收帐款周转率这一指标来 衡量赊销收入的可收回性和周转速度。 应收帐款周转率高,说明企业收款速度快,偿 债能力强。其不正常的大幅降低,表明企业的资金 回笼和周转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恰当 披露, 就存在财务报表陷阱的可能。 案例 2 :利用关联购销,低买高卖 在上市公司粉饰业绩的众多方式中,关联交易 是一种较常用的手法。 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立性较差,上市公司的关联 交易活动有泛滥的趋势。 由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可能不存在竞争性的、 自由交易的条件,而且交易双方的关系常常以一种 微妙的方式影响交易,关联交易往往不是建立在公 平交易的基础上。因此,关联方之间通过不公平交 易可以达到粉饰财务报告,欺骗报告使用者的目 的。如果上市公司对关联交易信息作虚假披露、掩 盖实情,则对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损害更为严重。 关联购销活动是关联方交易的一种常见方式, 主要手段是上市公司从关联公司低价采购原材料, 再把产品高价卖给关联公司。尤其在上市公司面临 亏损摘牌的风险时,母公司常常会解囊相救,以不 合理的高价大量购买上市公司的产品,并以较低的价格向其销售原材料,以避免股票被特别处理或停 如某上市公司2001 年中期某上市公司制药厂 应收帐款高达26.25 亿元,基本上是与其集团子公 司发生的。可见上市公司的购销活动有很大一块来 源于关联交易所作的帐面调整,这些关联交易已成 为上市公司粉饰利润的调节器。 案例 3:打销售收入确认的“时间差”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销售收入的确 认原则,但在实际情况中,上市公司常常采用提前 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或不以实际收入的发生 为依据,而是根据购销合同协商确认收入等手段直 接操纵利润。 如某公司与另一公司合建的大厦,该大厦已经 销售但尚未最终决算时,双方经协商确认了1997 年度未分配利润251 万元,占公司当年利润总额的 120.3 万元的208.65%。又如某公司1999 年报虽然显示公司扭亏,但公司年末通过协议出售库存商品 所得的收入占当年总收入的92%。由此可见公司的 经营前景不容乐观。果然, 2000 年中期该公司再 现度出现亏损。 (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7-22 14:04:00

不错

不过都是过去的方法

不知道现在用什么方法欺骗投资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1 23:42:00

总结起来应该有10中方法,你指说了3种,能不能再发一下其他的例子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24 10:08:00

财务操作中的黑幕?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从其公布的一些相关信息发现这些违规操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25 09:03:00

第二种方法现在已经是违法的了。

第一、三种方法倒是还在应用中——无论国内国外。但现在一般不会这么直白,实务中的做法要隐蔽的多——能混到接上市公司年审的事务所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务所自己也要控制风险的,毕竟没人愿意到贺兰山脚下了此余生的。

其实很多会计事项本身的属性就很边缘,给会计师的职业判断留有一定空间,这种盈余管理和会计舞弊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就像避税和逃税一样。

个人私下里是比较赞赏上市公司利用准则的漏洞的,一则这可以大大促进我国准则的改进——典型如旧准则中的非货币性交易的处理;二则这也有利于会计人员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25 19:32:00

我是一家外资 我觉得存在以上情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