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苦行者 发表于 2020-2-11 18:39 
阁下认为我的分析方法不对,何以见得?难道阁下认为在低档物品的收入效应的分析中,所采用的两条无差异曲 ...
在西方经济学中,所谓无差异曲线,就是说,假设有两种在效用上可以相互替代的商品——X1和X2,这两种商品的
不同数量组合,
可以向消费者提供无差异效用,或者说,可以让消费者得到无差异的满足。这
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在数学坐标上可以形成一条曲线,西方的经济学家们把这条曲线叫作
无差异曲线。是这样吧?
首先,
上述这个假设本身是需要无数消费者的个人体验来证明的,这个证明是很困难的。给你两种商品:小麦面粉和玉米面粉,你怎么能画出这两种商品的无差异曲线?即使你画出来了,你怎么能证明这条曲线上的每一个点,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都能提供无差异的满足?我老婆是山东人,特别爱吃玉米面煎饼;而我是南方人,只爱吃大米,老婆买回来的玉米面煎面一口也不吃。即使你画出两种商品的无差异曲线,对我和我老婆也不是同样有效的。
其次,
商品的效用,或者,商品能够对消费者提供的满足程度,其
本质上是不能在数量上进行精准计算的,西方经济学中虽有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但这两种理论都没有解决效用的计量问题,甚至这两种理论存在的本身,就说明了效用无法精准计量。
一种无法精准计量的东西,在数学坐标上作个示意图,描述一下大致的变化趋势是可以的,但不必再用数学的形式进行深入研究了,因为很可能你画出来的数学图像越繁杂,列出来的数学公式越复杂,离现实就越远,最后完全有可能变成一种脱离实际的不知所云的东西。这就是我说这种研究方法有可能“走火入魔”的原因。
经济学家们还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当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通提高时(或者当商品的价格水平普遍降低时),在同类的可相互替代的商品中,对高档商品的需求量会相应增加,对低档商品的需求量会相应减少;当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降低时,对高档商品的需求量会相应减少,而对低档商品的需求量会相应增加。
对于上述现象,一是可以从社会经济统计方面作出确认和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二是需要立足于现实探讨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可能其原因不止一个)。至于对这种现象的数学图象和数学表达式,则是在立足于现实的研究以后的事情,也就是说,应该是先有对于这种现象的因果关系的研究,然后才考虑是否可以或如何用数学的方式来进行描述。
而不是:先用数学方式上进行研究,然后从数学研究结果中推断出现实中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