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694 1
2017-10-17
       海通 10 月 16日报告,15页。
       9月中国PPI同比再度上升到了6.9%,但CPI同比依然徘徊在2%以下。事实上,通胀分化的又岂止是中国,欧美等海外各国的通胀形势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各国央行为达到2%的通胀目标奋战多年,今年以来PPI是起来了,但CPI仍在低位徘徊。全球通胀到底怎么了?CPI和PPI分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未来通胀如何走?先来分析下中国的情况。
  中国:非对称的涨价,分化的行业格局。上游行业推动,PPI再度大涨。我国9月PPI环比上涨1%,同比进一步攀升至6.9%,PPI大涨的贡献主要来自生产资料,煤炭、钢铁、原油、有色和造纸等行业是主要推动力量,下游行业涨幅均较小。CPI低位徘徊,价格传导有限。9月我国CPI环比上涨0.5%,同比再度回落至1.6%。从结构上来看,食品价格依然在拖累CPI,服务类价格涨幅明显,PPI对非食品类消费品价格的传导非常有限。供需矛盾主导,涨价并不对称。上游涨价较多,中下游涨价幅度却有限,根本原因在于货币刺激增加了地产、汽车和基建需求,对上游商品需求有支撑,但是与地产、汽车、基建不那么相关的需求被挤压而偏弱,难以支撑下游的普遍涨价。与此同时,受环保、去产能等政策的冲击,今年上游行业的供给整体受到压制,也支撑了上游的涨价。在非对称涨价的背后,上游行业利润改善,而中下游行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利益分配格局发生变化。
  海外:中国影响推高PPI,内需拖累的CPI。与中国类似,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也出现了PPI回升至高位、但CPI仍在低位的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中国因素主导,PPI大幅回升。从历史上来看,各国PPI同比走势基本上是保持一致的,都主要受到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主导,近两年均出现明显的回升。本轮欧美PPI的上涨也主要集中在上游大宗商品相关的行业,而中国占据着全球大宗商品需求的“半壁江山”,对价格的影响非常大。去年以来中国需求的改善对全球PPI的回升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当前国内限产带来的上游涨价,对其它经济体PPI亦有一定推升作用。全球贫富差距扩大,CPI依旧低迷。发达经济体的CPI也在低位徘徊,难以大幅回升。CPI是消费者直接面对的价格指数,其处于低位区间,说明消费者的终端需求并不是足够强劲,而需求偏弱与老龄化、全球贫富差距扩大存在一定的关系。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重,开始面临需求不足的问题,各国开始了低利率的强货币刺激政策。但是低利率对经济的刺激作用远远小于对资产价格的刺激,而通过资产进行收入分配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要低于穷人,所以经济整体需求仍然偏弱,这或许是全球CPI持续低迷的深层次原因。
  未来如何走?PPI向CPI收敛。全球PPI高位反映的是大宗商品市场的回暖,背后离不开中国房地产和基建刺激、以及环保限产的影响。CPI低位反映的是在全球老龄化加剧、贫富差距扩大的背景下,中下游其它需求依然偏弱。认为在下游需求偏弱的情况下,上游的涨价其实是难以持续的,且中国房地产和基建刺激的需求也在走弱,预计全球PPI大概率会向CPI收敛。
  货币政策依旧中性。近期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不断综合施策,补短板、去杠杆、警惕并防控影子银行、房地产市场泡沫等风险。9月末央行虽对普惠金融领域实施定向降准,但释放流动性规模非常有限,绝非大水漫灌,当前DR007仍在2.8%-2.9%附近,货币政策依然是中性态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7-10-17 21:45:46
有用,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