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486 1
2005-12-13

A。前言

我前些年搞产品开发,在中试生产时遇到不少麻烦,于是向公司要求自己来接管新的产品从研发到生产的全过程,这几年就主要是搞产品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怎么搞呢?主要是和手下的人一道每天观察一些指标,这些指标就是产品的质量参数,将这些参数按日期标到质量控制图上,注视其走向变动范围。具体来说,注意图上参数值跟平均值(中值)对比,如果接近,当然放心了。如果其与中值的差值大于所谓两个标准偏差(标准偏差由历史数据计算得来),那就很小心了预警,连续两点如此,就表明极出毛病了。要找出原因纠正,使生产/产品进入正常轨道。然后和过程参数结合,实行过程和产品的质量管理,足够时间后逐渐过渡到过程管理,移交给工厂管理人员,自己开始下一个产品的轮回。

生产管理,小技也。小技或亦合道。国家管理,比如经济管理,其理相通乎?我不知道。反正国家统计局有数据,网上就拿得到,事后拿来“作弄”“管理”一番,影响不了以前真实的结果,我又不打算也没机会去撺掇教唆掌权的人,想必不会影响将来的走向,这样,总不至于说是作科犯法吧。当然,这么做的结果隐含的假设是把经济活动当成随机的变量,这个当然是不对的,因此说是“机械的”。但各种政策综合抵销后,大概可以把它随机化,这样作也合理也不合理。具体不多说了。大家看了一笑置之可也。

B。理论和数据采集

采用的是简单的基础统计学方法和统计管理方法(SPC)。象中值,标准偏差,X-BAR, RANGE,等等均为常见的定义,不再加以说明。数据主要由中国国家统计局网页查得,参考美国日本等国家统计机构的资料。

C。结果和讨论评价

[I]1。GDP评价[/I]

图一显示1978年以来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见

参数对时间作图,应该可以看为控制图。可以看到,GDP由78年的3624亿元人民币指数性上升到2004年的¥136515亿,按但是汇率换算成美元是1.65万亿,居当年世界上第七位。这个曲线很符合标准的“S”曲线中的前半段(97,98,99有些偏离,是亚洲经济危机拖累的结果),但不是正态分布,不好直接按质量控制图的方法来分析。S曲线理论用来描述新产品销售额或公司的业绩,似乎对中国这段时间的经济业绩也蛮合用的。以此预测,中国的经济规模在现有模式/条件下大约可以再十多年高速增长达到近四十多万亿然后放缓。

在质量管理上指数式的数据一般处理成为对数或以增长率的方式来直观判断。图二显示具体每年GDP的年增长速度,见

这个年增长率基本上符合正态分布(中值9.5%,标准偏差2.9%),因而可以按照通常的质量控制管理的做法来分析一番了。可以看到,数据很散乱,尤其是92年以前如此。从90年的3.8%到85年的15.2%,变动很大。大体上又可以按照92年前后分为两组。说70年代末大搞基建,然后只好下马调控整顿,放开后就由5.2%跑到15%以上的增长率,过热,同时引发恶性通货膨胀。89年出事不是偶然的,非止政治,亦实有其经济基础。89,90年过冷,显然是难以为继并加上国际上的“制裁”的结果。这段时间的年均增长率为9.6%,相当高,接近日本1955-1973年间的年均10%(这个数据已经折算为人年均了)。

92年以后的这组数据变动就有明显的趋势了。中国经济自91年回暖,92年所谓南巡讲话,开发区遍地开花,GDP又冲过14%,且居高难下。由朱总理搞宏观调控,然后下降,单调下跌到99年时的7.1%。除了说踩刹车过猛,还碰上了亚洲金融危机。在大搞积极财政赤字建设后又逐步上升,大家说是进入了新的增长区间。这段时间的年均增长率为9.4%,也是相当高的。

从产品管理角度看,78到92年这组数据样品数15,中值9.6%,标准偏差3.5,信噪比为2.7,相当低。或者相对标准偏差36%,表明偏误很大。从RANGE(10.4)或逐点滑移偏差看亦无不如此。 如此大的偏差散乱逐点跳跃,表明控制很有问题,存在许多偶然错误,导致产品质量极其不稳定。1993至2005间看,中值9.3%,标偏2.0。信噪比4.6,或相对标偏22%。比之前一时间段明显改善。尤其是RANGE(6.1)和逐点滑移偏差小得多了。这些指标表明管理大大改进了。偶然误差减少了或基本上消失了。当然,从93-99年连续下降,说明存在一个慢性的长期的因素,导致产品质量不匀。而且,偏差仍然较大。在我的几个产品里,一般要求相对标偏低于7%。

回到这个GDP增长的经济指标,前一组数据(92年及以前)是对应基本封闭体系里管理水平的低下,所谓“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后一组数据则对应开放经济体系里受国际大气候国内小气候导致的经济景气循环影响,宏观调侃力度把握不够理想导致的高低起伏。但单纯从数据来说,92年以后管理水平是较好的了,至少机械地从数据上看是有所改善。由于没有权威的上下限,对经济指标的过程能力(process capacity)不好认真评估。据说中国GDP低于8%就会导致失业率增加,而高于10%就导致过热,不知道可否以此为限?如此则整体上过程能力较低,前期更低。比如,按照后一组数据的趋势看,95%以上的可能性,中国的GDP增长率应该在5.5%~13.5%之间,如果简单说应该在8~10%之间也不至于错到哪里去。当然,可用的数据点不够多,或者等几年后再评估更好。

上面这个是传统的典型的事后诸葛亮式的“产品管理”,较好的应该是主动式的过程管理。于是要求将目标参数(比如GDP增长率)与相关的过程参数关联起来(产品开发生产中较好的做法是过程设计时就要从理论上实验上初步建立模型并在试生产中由产品质量来验证修正,然后确定生产过程),然后就对过程参数进行控制,达到符合/超过要求的产品质量。经济增长率的主要参数是什么?好象说是投资,消费,顺差是最主要的,常被称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支柱或三驾马车。如果从理论和实验中建立好的正确的模型,合理采用经济政策来对这几个参数进行操作,将事后反馈与提前正馈等结合起来,就可望得到稳定的,优质的经济增长率,比如如何减少国际景气循环低谷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影响而仍然保持较高的有效益的增长,不至于出现大起大落等。这个东西的难度就比较高了。

看到有些提前指数,如消费者信心指数生产者信心指数以及很多别的分行业指数,这些是很有必要的。但对宏观经济来说,应该有核心指标,就象我们生产管理中对产品质量有关键指标(critical parameter)一样,根据关键指标走向作决定。否则,许多指标可能指向完全相反,不稳定,那样就不好据以作决定,则形同没有指标。当然,不是说不要各种指标,对各个行业来说当然需要相应的指标据以确定行业对策,但是要有总的指标,据以方便地反映总的走向制定总的对策。否则,可能这个指标过冷,那个指标过热,另外一个可能正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无法有效决策了。

[I]2。外贸进出口评价。[/I]

图三显示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在这些年的变化,可以看到其趋势与GDP的增长相类似而增长更快,由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时的11547亿美元,仅次于美德而居世界第三位。单独看出口或进口,其趋势类似。同样的,由其年增长率做控制图,与GDP年增长率可以进行类似讨论,见图四,

进出口总值增长率平均年增18.3%(中值18.3%,标偏12.5%),其不稳定性远较GDP增长率为甚,79年高至42%, 82年低至-5.5%,这是由于七十年代末大上基建后调整下马等波及到进出口。但此后逐点滑移变动亦始终很高,从产品管理上看,可以说是很不稳定。 此外,进出口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有一定的正相关(图未列出)。

贸易顺逆差见图五参考GDP的讨论,在92年及以前与此后差别很明显。92年以前中国逆差的时候远多于顺差,而顺差最高时亦不到90亿美元。传统上中国是资源出口国,出口额低,主要是石油矿物等产品,进口主要是设备机械,要求进出口大致平衡。83年日本专家向胡耀邦献策“高工资高消费”,于是从日本进口了大量当时属于高消费品的彩电轿车等商品,报纸上鼓吹“能挣会花”,这样1985/86年逆差额分别为149和120亿美元,中国外汇储备几乎降为零。日本的公司还是发了一笔财,不过人家自己还蛮强调节俭的,能挣的同时并不特别鼓吹会花。

93年后朱总理采用台湾李国鼎建议的加工贸易出口导向的政策,两头在外,成效蛮显著,94年同时也降低了人民币汇率,促进出口。从94年起中国年年顺差,而且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即使是亚洲金融危机使贸易总额增长降低,顺差仍然增长,此后每年贸易顺差都在200亿美元以上,是经济增长主要的动力之一。2005年按趋势看,似乎可以达到顺差1000亿美元,似乎可以影响GDP达6个百分点。加工贸易一直是贸易的更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顺差的重要来源。即使是一般贸易,也是外资企业开始占大头,这些都是应该引起注意的趋势。

在一定时期,特别是发展前期资金紧张时发展加工贸易作为资金来源作为初始积累,促进就业,加快经济整体发展意义当然很大。但加工贸易的特点两头在外,主要是低技术领域,如果始终把这个作为重点作为导向,则结果是产业退化而不是进步,贸易过于受人操纵,基础不稳。此外,已经导致把污染,能耗,贸易争端,社会负担转移到中国的巨大弊端。因此,中国应该尽快取消对加工贸易的鼓励导向,尽快努力实现民族产业升级,这样才可能长久快速保持外贸增长。否则,长此以往甘心接受产业链底端的分工,送上去受控制,等同于产业及社会的“自甘堕落“。其实,中国已经占领了低端的很大份额,即使采用类似手段占领全世界所有的份额,按现在的效益状况也得不到多少更多的利益,反而会进一步恶化中国国内的环境能源状况,使自己从根本上说不得益,全世界的穷国失去其可怜的机会,无端导致其他穷国对中国憎恨白白便宜发达国家消费者而已。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2001年年底)的几年,中国外贸与此前十几年比较处于较高的增长速度。这个结果不支持入世有损中国外贸的说法。但应该看到,认为这几年的高速度主要是入世的结果也缺乏显著的依据。首先,这仍然是在正常而略高的范围,其次,这次增加对应着世界经济景气回暖期,而此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打垮了中国低端产品出口的竞争对手,对中国而言也是天赐良机。此后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以其巨大的制造业产量和竞争力而言的。

外向型经济和全球化对中国是必要的。中国早已经是资源能源的重要进口国,必须通过全球化来保证中国的资源供应和中国产品的市场。问题是中国对自己的市场未能有效保护,未能抓紧机会实现产业升级,尤其是居于巨大劣势的金融保险服务业即将开放,各地不但未有效预防警戒,反而继续通过引资合资放任邀请工业国以其优势占领中国市场,打败民族产业,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我不反对全球化,特别是中国需要的领域当然要全球化,但是必须是自己主动进入的领域的有利的全球化而不该是受制于人甚至是主动去让人控制的全球化。如何扭转近年来已经造成的不少被动局面,应该是当今很重要的课题。

E。结束语

中国最近二十几年发展也快,但感觉上与其它国家或地区类似的情况不同,比如日本及四小龙的经济起飞类似的高速发展后,很快就见到真实的繁荣。中国高速发展的时期比日本等长得多,但时至今日,仍然未能摆脱贫困,总体似乎也未超过日本七十年代的水平,可见经济发达状况非仅GDP或GDP增长率可以概括。比如一家公司,如果成长率高但长期利润率极低,未必能够很好发展,反而可能难以为继。中国的情况或者就是有那么点儿这种味道。发展是发展了,但发展的效果/效益不好。在外国人那里销价竞争,搞得有时候是“赔本赚吆喝”。这些从GDP/GPD增长率似乎是难以看出来的。显然,还应该有同样重要或更重要的参数来描述这个经济现象。

GDP和外贸都是典型的S曲线特征,在上行以后很快就会进入平台缓慢增长的时期。如果要保持更长久的高速增长,必须要在此前要成功地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连串S曲线的有机叠加。

从已有的数据根据统计过程管理的原理可以对宏观经济进行动态随机管理。随机管理的结果可以对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F。 参考文献(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3 15:31:0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2-13 15:34:00

拜山。请多指点。

发了个帖子,出了身大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