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379 1
2005-12-13


论文减负有助打破"学术腐败共同体"

王晓渔20051209 09:15

论文拜物教弥漫全国高校之际,北京大学在中文系等院系试点推出两个论文减负措施:针对教师实行论文代表作制,教师在聘任期内发表具有领先地位的一篇论文或一部专著即可续聘,并不再接受量化考核;针对研究生取消发表论文才能毕业的要求,只要毕业论文作得好就能毕业(昨日《新京报》) 这两项措施或许在细节上还需完善,比如何谓领先,这在缺乏统一标准的人文领域很容易引起争议。但是论文减负的导向无疑遵循了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将对高校学术评估体制的改革起到示范性作用。即使教师或学生非常平庸,在这种措施下他们也不再会盲目追求数量,只生产一篇学术垃圾总比生产无数篇学术垃圾要有利于学术环保 近几年,由于高校排名、申请博、硕士点等诸多压力,高校的论文拜物教已近登峰造极。论文质量被论文重量代替、论文深度被论文厚度代替,衡量学术成果无需专家评审,只须拿出弹簧秤称称重量或用尺子量量厚度。这种考核标准发展到极致,便出现同一篇文章在不同期刊反复发表的一鸡多吃,至于学术剽窃、成果虚报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才能毕业的规定更是匪夷所思,因为很多学科的所有核心期刊加在一起,都无法满足在读研究生的发表要求。有些高校明知这种规定不太现实,却又要装点门面,只能一边制定这种荒唐的标准,一边自费出版学报研究生增刊,来打造所有研究生均曾发表论文的幻象。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大学的论文减负措施及时地破除了论文拜物教的迷信,并且有助于打破学术腐败共同体 学术腐败共同体有两个比较具体的形式,一个是师徒腐败共同体,另一个是编辑腐败共同体。部分高校明文规定,在读研究生发表论文必须署上导师姓名,即使没有这种霸王条款的学校,也多有师徒共同署名的潜规则。如果某篇论文确属导师和学生合作,两者共同署名,自然毫无疑义。但是问题在于,很多导师最多走马观花地看过一遍论文,也堂而皇之地署上自己的姓名,以至于学生成为科研包身工。尤其是某些担任行政职务的教授,没有精力从事学术研究,几乎主要靠剥削学生劳动成果为生,一旦出现涉嫌抄袭的诚信危机,还将责任全部推给学生,自己反而成了无辜的受害者。同时,学生因为有发表压力,也会主动要求被剥削,因为署上导师姓名将便利于论文的发表,节省了版面费。 除了这种二人转式的师徒腐败共同体,还有编辑腐败共同体。由于被学术体制承认的论文必须发表在某些固定的学术期刊上,中国学术的命脉不是由学者把握,而是由期刊编辑控制。 编辑和学者之间也以各种方式进行学术交易,有些高校聘请编辑担任本校名誉职务或者开设讲座以换取发稿指标,有些编辑则利用发稿之便联络导师换取读研指标。 相比之下,出售版面只是一种比较低端的做法,主要适用于在读研究生,他们的劳动一无所得,还要把菲薄的生活费倒贴进去。 可以看出,学术腐败共同体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不太可能从内部解体;同时又是一种隐形腐败,外界很难监督。如果采取北大的论文减负措施,教师考核不再以论文数量为主,研究生也没有论文任务,学术腐败共同体必将失去部分动力。当然,彻底根除师徒腐败共同体需要制定严格的署名细则,根除编辑腐败共同体则需要打破学术期刊级别和行政单位级别挂钩的格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2-13 16:54:00

(注:楼上的帖子在800*600的分辨率下无法完全显示出来,所以我重新贴一次)

论文拜物教弥漫全国高校之际,北京大学在中文系等院系试点推出两个论文减负措施:针对教师实行论文代表作制,教师在聘任期内发表具有领先地位的一篇论文或一部专著即可续聘,并不再接受量化考核;针对研究生取消发表论文才能毕业的要求,只要毕业论文作得好就能毕业(昨日《新京报》) 这两项措施或许在细节上还需完善,比如何谓领先,这在缺乏统一标准的人文领域很容易引起争议。但是论文减负的导向无疑遵循了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将对高校学术评估体制的改革起到示范性作用。即使教师或学生非常平庸,在这种措施下他们也不再会盲目追求数量,只生产一篇学术垃圾总比生产无数篇学术垃圾要有利于学术环保 近几年,由于高校排名、申请博、硕士点等诸多压力,高校的论文拜物教已近登峰造极。论文质量被论文重量代替、论文深度被论文厚度代替,衡量学术成果无需专家评审,只须拿出弹簧秤称称重量或用尺子量量厚度。这种考核标准发展到极致,便出现同一篇文章在不同期刊反复发表的一鸡多吃,至于学术剽窃、成果虚报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才能毕业的规定更是匪夷所思,因为很多学科的所有核心期刊加在一起,都无法满足在读研究生的发表要求。有些高校明知这种规定不太现实,却又要装点门面,只能一边制定这种荒唐的标准,一边自费出版学报研究生增刊,来打造所有研究生均曾发表论文的幻象。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大学的论文减负措施及时地破除了论文拜物教的迷信,并且有助于打破学术腐败共同体 学术腐败共同体有两个比较具体的形式,一个是师徒腐败共同体,另一个是编辑腐败共同体。部分高校明文规定,在读研究生发表论文必须署上导师姓名,即使没有这种霸王条款的学校,也多有师徒共同署名的潜规则。如果某篇论文确属导师和学生合作,两者共同署名,自然毫无疑义。但是问题在于,很多导师最多走马观花地看过一遍论文,也堂而皇之地署上自己的姓名,以至于学生成为科研包身工。尤其是某些担任行政职务的教授,没有精力从事学术研究,几乎主要靠剥削学生劳动成果为生,一旦出现涉嫌抄袭的诚信危机,还将责任全部推给学生,自己反而成了无辜的受害者。同时,学生因为有发表压力,也会主动要求被剥削,因为署上导师姓名将便利于论文的发表,节省了版面费。 除了这种二人转式的师徒腐败共同体,还有编辑腐败共同体。由于被学术体制承认的论文必须发表在某些固定的学术期刊上,中国学术的命脉不是由学者把握,而是由期刊编辑控制。 编辑和学者之间也以各种方式进行学术交易,有些高校聘请编辑担任本校名誉职务或者开设讲座以换取发稿指标,有些编辑则利用发稿之便联络导师换取读研指标。 相比之下,出售版面只是一种比较低端的做法,主要适用于在读研究生,他们的劳动一无所得,还要把菲薄的生活费倒贴进去。 可以看出,学术腐败共同体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不太可能从内部解体;同时又是一种隐形腐败,外界很难监督。如果采取北大的论文减负措施,教师考核不再以论文数量为主,研究生也没有论文任务,学术腐败共同体必将失去部分动力。当然,彻底根除师徒腐败共同体需要制定严格的署名细则,根除编辑腐败共同体则需要打破学术期刊级别和行政单位级别挂钩的格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