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
1033 4
2017-10-26
“信则灵,不信无效”这是科学问题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就是“信则灵”典型表现。许多科学洁癖的人非常反感安慰剂效应,尤其是认为许多所谓的偏方,保健品,本身并没有作用,只是安慰剂效应。其实安慰剂效应在医学上是作为手段使用的,设想一下,让患者服用没有任何药物成分的安慰剂,如果可以获得和药物同样的效果,作为患者或家属,我们是选择真实的药物,还是更喜欢安慰剂。如果疾病能被别人忽悠好,宁愿被忽悠。

中西医文化中都是对安慰剂非常重视的,许多厉害的老中医看到患者要先有一个判断,或设置一些仪式,让患者接受和相信医生是开展治疗的重要前提,对一些发自内心不相信医生的患者,首先要想法打消其顾虑,然后进行诊治。对实在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患者,高明的医生甚至会主动放弃给治疗,建议患者另请高明。“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是美国医生特鲁多墓志铭,被认为体现出现代医学领域的真正状况,说明医学的最大价值不是治愈疾病,而是安慰和帮助病人。这里的总是去安慰,其实也包括安慰也能对患者产生正面影响和效应,当然特鲁多和许多人不一定能认识到这一高度。安慰和安慰剂不应该是被动和无奈,应该是医学的重要手段,可以主动采用。

反安慰剂效应(拉丁文nocebo解“我将伤害”)可以使用检测安慰剂效应相同的方法检测出来。性质与安慰剂效应完全相反,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最新一项研究表明,昂贵的药物可能让人们更容易感知它的副作用,这是反安慰剂效应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相信、不接受或不希望接受某种治疗,我们的身体或者把治疗效果给屏蔽,要么会无缘无故表现出来一些毒副效应。

这项研究深入探究了这种所谓的“反安慰剂效应(nocebo effect)”。安慰剂效应指的是在接受治疗后人们因期待有好处而感觉变好一些。对反安慰剂效应而言,患者对治疗副作用的担忧让他们感到不舒服。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当被告知假药价格昂贵时,人们更可能报道它的令人痛苦的副作用。但是这并不是人们“编造”的东西。通过大脑成像,这些研究人员将这种现象追踪到大脑和脊髓中的特定活动模式。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10月6日《科学》上。研究真正的意义是,再次证明身体自身对治疗相应十分重要,对于临床治疗来说,如果最充分发挥好安慰剂效应,减少反安慰剂效应,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A.Tinnermann, S. Geuter, C. Sprenger et al. Interactions between brain and spinalcord mediate value effects in nocebo hyperalgesia. Science, 06 Oct 2017,358(6359):105-108, doi:10.1126/science.aan1221

LuanaColloca. Nocebo effects can make you feel pain. Science, 06 Oct 2017,358(6359):44, doi:10.1126/science.aap8488
转自: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1082464.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7-10-26 16:27:47
有些道理。就像民间信菩萨一样--信则有,不信则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0-26 21:17:19
谢谢楼主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0-27 17:13:11
Thanks for shari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0-27 23:35:3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