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画惊人
大运河走到北端的拐角处,有一个四百多户人家的小镇,叫石门湾。
这里人人有米,家家有鱼,几百年来从未见过炮火战争,邻里和睦,处处洋溢着杭州文人雅士的文艺味道。
丰子恺,就出生在这里,从小便被包围在妈妈的温情的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实的文字和纯真的画风。
后来,他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原本思乡心切,毫无进学斗志的他,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
丰子恺说,李叔同像爸爸,沉默,但却温和关爱,教会自己许多有用的技能和为人处事的态度,而夏丏尊像妈妈,事无巨细,都关心着自己。
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东西——绘画。
当时,他画了一副江南小荷,画面稚拙,别有风趣,好友朱自清看了说:“我们都爱你的漫画,像一首带核儿的小诗,像橄榄,老觉着那味儿。”
从此,这样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画风横空出世。
他的事业很顺利,他那些画和美的教育的书很畅销,但是,他的眼睛却看见了自家窗外的孩子们,一个时代的悲哀心酸,出现在他的方寸画幅里。
“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像委屈地说出来,是你们自己晓得,可惜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悲哀的事啊。”

一生童真,一生有趣
丰子恺在台湾办画展时,谢冰莹劝他定居台湾。他说:“台湾好极了,是个美丽的宝岛,四季如春,人情味浓。只是缺少了一个条件,是我不能定居的主要原因。”
“什么条件?”
“没有绍兴老酒呀!”
他常开这种玩笑,跟外人如此,更自己的儿女,更是如此。
有不少人以为丰子恺是吃常素的,理由是他画过6册《护生画集》,提倡爱护动物,不杀生。
确实,丰子恺吃过一时期的素,但后来就开荤了。他对荤菜有所选择,只吃鱼虾蟹蛋鸡鸭之类,不吃猪牛羊肉。好像他不吃4条腿似的,其实也是偶然。
丰子恺装了假牙以后,蟹钳咬不动了。在家里还可以用榔头敲敲,到外面去吃蟹就不行了。
在杭州时,有一次他到王宝和酒店去吃蟹酒,小女儿丰一吟陪在一旁。他要女儿替他咬蟹钳。女儿天生对这样的事物感到畏惧,但父命难违,只得勉强屏住气替他咬了。
以后女儿曾几次问父亲:“为什么你那么喜欢吃蟹?煮蟹的时候不是很残忍的吗? ”
丰子恺点点头,承认是那么回事,但他无可奈何地说:“口腹之欲,无可奈何啊!”
丰子恺在《忆儿时》一文中详细描述过祖父吃蟹的情况,最后说:“这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
当时他正茹素,后来开了荤,就恢复了“永远神往”的吃蟹这件事。
他和祖父一样吃得很干净,蟹壳里绝不留一点蟹肉。
女儿一旁看了觉得惊奇。这时他便得意地说:“既然杀了这只蟹,就要吃得干净,才对得起它!”
他反复地说这句话,好像是为他的吃蟹作辩护,或者是对内疚的补偿。
然后丰子恺每次吃蟹,总是把蟹钳头上毛茸茸的两个东西合起来做成一只蝴蝶。吃几只蟹就做几只蝴蝶。
所以一到金秋季节,家里墙上总是贴满蝴蝶。
吃蟹,很无可奈何,所以他吃完会接着又补说一句:“单凭这一点,我就和弘一大师有天壤之别了。所以他能爬上三楼,而我只能待在二楼向三楼望望。”
弘一法师,毕竟是他一生都在仰望的人。

“世寿所许,定当遵嘱”
李叔同出家了,法号弘一法师。他知道,老师的爱国热忱从未歼灭,为了帮助老师弘扬慈怀,他决定为弘一法师画一部《护生画集》,40岁画40副,50岁画50副,直到100岁画100副。
为了笃定意志,他给老师留下一封信,写了八个字:“世寿所许,定当遵嘱。”即若自己能活到老,便将此画按约定完成。
师徒两人发愿流布“护生画集”,商议由丰子恺作画、弘一大师题字。
“护生画集”,所谓“护生”即是“护心”。
弘一法师说:“去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然后拿此心来待人处世”。
画集预计在1929年出版,丰子恺想到,那时弘一大师正好50岁,何不画成50幅出版,以贺恩师50寿辰。丰子恺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弘一大师,弘一大师也极为赞成。
就这样,由丰子恺作画、弘一大师配文、马一浮先生作序,在1929年弘一大师50岁时,50幅的“护生画集”出版。

1938年,日军侵华、丰子恺携着一家老小,颠沛流离,过着逃难求生的日子。眼看弘一法师60岁生日在即,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忘了那60副画作。
某个夜晚,大雨滂沱,一家人躲在一间屋子里避雨安顿,桌子上正摆着未创作完的画作,不巧桌上的瓦当处有一漏洞,把整个画稿浸湿。
丰子恺没有办法,只能熬夜赶制,一连下了一周雨,一连熬了一周夜,为此他染上风寒,依旧不忘弘一法师的重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