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家族售出中国香港及内地物业,转而投资欧洲的步伐仍在加速,多次在欧洲,尤其是英国斥巨资收购企业,并成为英国最大的海外投资者之一。从投资策略来看,整个李嘉诚家族都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性:即频繁出售中国香港及内地物业,就在11月1日,李嘉诚名下长实集团售出香港中环中心。李泽楷近年来的投资举措也与李嘉诚颇为一致,自2014年将北京盈科中心售出之后,在中国内地已几乎没有重要资产。(新浪新闻11月4日)
李嘉诚在中国获取了巨大的财富,按着“知恩图报”的逻辑,他的确应当在中国经济需要他的时候留下来,为中国经济添上一把柴,于情他应当这样做,于自己的声望更应当这样做。不过,他可以自主地做出这样选择,但别人却不能对他有这样要求。因为李嘉诚是个商人,做商言商,他的利益区域已经遍布世界,早已成为地球的商人,因此,事实上这很难以属于哪一个具体的国家来定性他。
李嘉诚的确在中国获取了巨大的财富,但据《2015胡润全球华人慈善报告》,历年捐赠超过100亿人民币的有三人,分别为李嘉诚、马云和马克·扎克伯格的妻子普里西拉·陈。因此,可以说按着“知恩图报”的逻辑,他做出过实际行动。需要厘清的是,“知恩图报”的慈善,是商人应有的一个人性侧面,但这个侧面却不能替代他的根本社会定位,那就是商人。而且,慈善是对企业所获利益的一种个人化表达方式或是输出方式,但这种行为也不能替代他的商业行为,因为作为商人来说,使用自己的商利润永远与最大化地赚取商业利润行为是两码事。无论他在“知恩图报”方面走得多远,多深,或多近,多浅,他都还是一位商人。
另一方面,现在早已步入了全球经济时代,只要有商业上的战略需要,哪里都是布局的地方,而同时,哪里同样也都是按新布局需要随时可能撤离的地方,这不是以个人的爱好决定事,而一种市场商业规律的使然,如果说评判一个商人能否走向更加成功,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看他能否排除个人的意志而服从于市场商业的意志,如果说,李嘉诚做不到这一点,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李嘉诚,成就李嘉诚商业上的成功,其中有很多因素,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自己成就了自己,之所以他能成为李嘉诚,就是因为他有自己的内因。
众所周知,李嘉诚的企业是上市公司,也就是说,他的资产并非完全属于他自己。在一个市场化程度较的环境中,其中的股东都有着相当的决定权和否定权,这是不以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而作为李嘉诚个人来说,他可以尽最大努力“知恩图报”地搞些对中国的慈善,于情,于他的名望都应当这样做。但作为一个上市公司的掌门来说,他首先应服从也必须要服从战略发展的需要,这是面对全球股东要负的最首要责任。而当以“知恩图报”这个逻辑“清算”他时,实际上就是在要求他放弃对全球股东的首要责任。
这不但不现实,也不道义。评判李嘉诚的角度有很多,但任何角度都不应当超越商业这个大视角,而在更深层面,也不宜用政治笔墨,给李嘉诚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