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036 0
2017-11-05

3944.通过原子结构分析星际关系

2017.11.5

提到星际关系,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吸引力与离心力的相对均衡,这是教科书和一般科普读物的说法,经不起推敲。

首先,太空并不是绝对的真空,卫星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如果没有姿态调整就会坠落地球,而姿态调整发动机的原理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绝对真空是没有反作用力的。

其次,系统内的星球为什么分布在相对稳定的轨道上运行,动力来自哪里?轨道是如何形成的?吸引力与离心力的相对均衡是不能解释清楚的。

类似的疑问我们可以提出很多,深入思考才能找出相对正确的答案。

我是通过原子结构的分析认识星际关系的。

首先吸引我的是核外电子与核内质子的对偶关系:核外电子的数量等于核内质子的数量;核外电子的分布反映核内质子的分布;核内质子携带一个电子量的正电荷,核外电子必是一个电子量的负电荷,从这可以总结出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

表面上与核外电子对偶的是质子和质子、中子对,其实与核外电子对偶的只是质子和质子、中子对携带的正电荷。自由电子很多,核外电子不会因此增加一个,可见核外电子不是万有引力形成的。自由天体很多,系统内的星球也不会因此增加一个,星系的形成必定是客观规律发挥作用。原子核是主星,携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就是副星,携带负电荷。主星有多少对偶层次,就可能有“减一”的“副星”轨道和“副星”数量。为什么要“减一”?因为与主星对偶形成的还有另一个主星,携带相反电荷的主星,它们的初始层次之间交流正负电荷,形成共同磁场,所以要“减一”计算子系统中的“副星”轨道和“副星”数量。

携带正电荷的星球是正物质星球,携带负电荷的星球就是反物质星球,所以任何星系都是正反物质星球对偶形成的,没有清一色的正物质星系和清一色的反物质星系。

地球是正物质星球,却很难找到正电子,因为正物质的形成需要消耗更多的正电荷,而星际正负电荷的交流可能是均等的,所以正物质星球反而缺乏正电子。

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还体现在光子的形成和雷电的形成上:光子是由正负电子对偶聚集形成的;雷电的形成也来自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有人认为正负电荷相遇会相互“湮灭”,其实是转化为光子,只是物质存在形态的转化。

光子可能有三种形态:电中性光子由一个正电子、一个负电子组成;偏正电荷光子由一个负电子、两个正电子组成;偏负电荷光子由一个正电子、两个负电子组成。偏电荷光子一般存在核外电子,偏电荷现象来自离子现象。

光子的偏电荷现象可以在磁场中得到验证:电中性光子在磁场中可能直线运动,偏电荷光子可能发生偏转和曲线运动。

质子的偏电荷现象来自光子的偏电荷现象,所以有正反物质之别。正负偏电荷光子的对偶聚集可以产生正反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可以裂变为正负偏电荷光子,燃烧现象的实质其实是原子裂变为偏电荷光子的过程。

正物质星球吸引正电荷和偏正电荷物质,反物质星球吸引负电荷和偏负电荷物质,通过正负电荷的交流形成共同磁场和成长,组成系统。

宇宙整体呈现无序状态,没有相互作用力才会如此。星系呈现相对的有序,因为有正负电荷对偶聚集作用力发挥作用。

星球内部的层次现象决定了对偶星球轨道的不同层次和距离。不是对偶星球的质量,也不是对偶层次的质量,而是对偶层次不同偏电荷的质量建立了相对均衡的星际关系,是不同电荷的交流建立了星际磁场,不同电荷交流的规模决定了对偶层次运动的速度。

光子内部正负电子的距离与星际星球间的距离明显不同,正负偏电荷的量也明显不同,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内在的联系,间接影响星际轨道,在此提醒注意。

同电相聚可以产生星球,正负电荷对偶聚集必定产生星系。

与质子对偶的是核外电子,也可以是相同电子量的反质子,二者的质量差别是1836倍左右。如果是质子、中子对,差别更大。所以,计算星际关系不能依靠万有引力定律,所谓“暗物质”、“暗能量”、“气体星球”可能是计算错误,所以找不到事实依据。

通过原子结构分析星际关系其实是通过它们展示的客观规律认识它们相通、相同的方面,因为它们毕竟不同。所以,仅供参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