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金融科技,引领时代潮流
金融科技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
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全面应用于支付清算、借贷融资、财富管理、零售银行、保险、交易结算等六大金融领域,是金融业未来的主流趋势。按照国际权威机构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定义,金融科技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它能创造新的模式、业务、流程与产品,既可以包括前端产业,也包含后台技术。新技术对于金融业的变革有巨大的影响力,金融机构如何更好利用当前的技术,发挥长处,弥补短板,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金融科技的发展,传统银行模式受到挑战。金融科技类企业给传统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带来了客户流失、存款减少等现实威胁。造成以上冲击的原因之一在于,金融科技的发展降低了企业与个人投融资的中间成本。在作为金融科技典型的社交借贷等商业模式中,金融服务者可以在“脱媒”的基础上促进交易。例如P2P模式可以成功地避免面对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贷款服务的高门槛。又如利用互联网金融技术搭建起来的股权众筹平台可以拓宽新兴企业的融资渠道,使其便于获得金融新创企业的青睐,减少对于传统融资方式的需求。这就使得我们必须思考银行业该如何利用金融科技、用好金融科技。
科技在银行转型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
技术是一柄双刃剑,金融科技对我们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这一柄利剑如果被金融科技企业所使用,那么新科技将会是银行业的挑战,但是如果被银行业创造性地使用,推出新的服务,那么银行业也将通过金融科技实现新的发展。
对于银行业而言,科技的快速发展,是解决金融服务覆盖问题的一个重大机遇。当前银行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我们经常讲的金融排斥。金融排斥是用来描述特定社会群体由于在获取金融资源的机会与能力上存在障碍与困难、因而不能以合适的方式使用主流金融系统提供的金融服务的状态;也可以描述为社会中部分群体没有能力进入金融体系、没有能力获得必要金融服务的一种状态。
具体表现就是,截至2017年5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数据库合计收录9.26亿自然人信息,通过一系列计算,我国大约还有1.65亿左右的18周岁(含本数)以上人口,游离于现有征信体系之外,这些人就是金融科技可以改变的。比如说现在的大数据征信,我们加以利用就可以进一步提高征信业务的覆盖面,把过去由于缺乏征信数据的人群,尽可能地纳入当前的银行金融服务覆盖体系之中,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实惠。同时,银行也在这一过程中拓展了客户,实现了业绩的增长,实现双赢。
立足创新,拥抱监管
创新与监管并不冲突,监管的目的是希望促进行业真正的创新,能够有效甚至高效地解决社会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金融监管、金融整治是对行业的利好,带给行业新的希望。企业在高度自律、坚持创新的同时,应该主动与监管部门沟通,让他们了解企业及产品,深入了解企业创新点,及时考察其是否合法合规。只要ZF和银行,或者是相关企业相互了解,加强必要的沟通,就能避免彼此不必要的猜测,对监管和创新都有裨益。
金融科技并不意味着就是新兴企业的专利。银行业也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全面拥抱金融科技,使得各种创造财富的新技术源泉充分涌流。相信未来银行在创新方面的速度可能会超出想象。创新发展、合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合乎监管要求的良性创新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主旋律,积极进行调整和改革创新,努力完善自身业务,接受监管和市场的双重考核。我相信,伴随着各家银行的良性创新不断出现,银行业将不断地发展,可以预见,一个行业积极创新、ZF监管完善的新金融体系必将形成。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