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经济谬论误导
作者: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埃德蒙•菲尔普斯
理论斗争丝毫不少于围绕政策选择的斗争。在这个战场上,两种大错特错的理论正在驱逐正确的理论。
在宏观领域内部被遗忘殆尽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从外部找到了新的代言人。他们认为,无论是应对由何种原因导致的衰退,各类财政“刺激”都是有效的。他们的策略是打败唯一的劲敌——新古典主义者,方法是嘲弄对方所持的观点:就业低迷必然导致劳动力供应萎缩。
新古典主义的均衡理论(一些宏观经济学家已对该理论产生了怀疑)也找到了新的信奉者。他们认为,若不考虑糟糕的政策举措,那么衰退——乃至“大衰退”——都是随机市场事件引起的,并通过市场调整得到纠正。需求刺激毫无用处,因为根本不存在系统性的需求短缺。
这些代言人看来对一百年来宏观经济学领域的一些理论观点知之甚少。“凯恩斯主义者”似乎并未研究过凯恩斯(Keynes),而新古典主义者或者误读、或者根本不读哈耶克(Hayek)。难怪谬论丛生。
“凯恩斯主义者”的谬误在于他们的理论前提:一切衰退,不论何时发生,都完全是“协调问题”的结果——错误预期导致需求不足。几十年前我就做过预期效应的模型,知道预期会产生种种影响。我同意,过去企业似乎会低估处于下坡路的竞争对手的减产和降价举措。这种过度的乐观预示着,对商品和劳动力的需求会出现不足。因此,那时的任何刺激手段都可能产生凯恩斯效应。但如今,这种乐观无疑已从经济体系中消失。要刺激消费者需求或者政府需求,势必会推动利率上升、资产价格下降,其幅度可能足以导致减少的就业多于增加的就业。
新古典主义者的谬误在于他们的如下信条:总就业虽然会受到种种冲击的影响,但可以说始终都在朝着某一正常水平回归。按照这种观点,就业不会因任何特定需求的变化而改变。如果听到消费者手头吃紧,他们会说,市场会以降低利率做出回应,直至投资弥补了这一缺口。如果听到企业投资显得疲软、而且无法从新一轮房地产热潮中得到支撑,他们会说,实际汇率的下跌将会带动净出口增加,从而填补缺口。他们不懂得,在开放型经济中,利率不可能大幅度下跌;而汇率下降会对产出供给产生收缩效应,这可能会破坏进出口需求效应引发的扩张。
这些谬论使分析师们产生了一种错觉:不管怎样,全面复苏就在前方——得益于政府支出或者自我纠正的市场力量。依我看来,家庭、银行和许多公司糟糕的资产负债表,正预示着一轮长久的“结构性衰退”。就业将会复苏,或快或慢,只要投资需求能够带动就业增加。考虑到增税(以支撑政府的支出)的就业效应,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支出是否还能否带来帮助?这存在着高度的不确定性。
最深刻的谬论是一种新思想:银行不当的激励机制导致了房地产泡沫,这个泡沫在破裂时,从根基上动摇了经济。所有人都会赞同,增加放贷和扩大建设遇到了一个尴尬的事实,即当生产加快时,成本就会上升。由于这个缘故,价格趋于上涨。但这一分析解释不了房价连续4年的急剧上涨,其涨幅超过了60%。要解释房价之所以如此大幅上涨,我们必须认识到,预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投机者似乎预期房子会涨到天价,这推动房价开始上涨;之后,由于投机者认为房价将逼近当初的预期,房价继续攀升。银行则认为作为抵押物的房子会越来越值钱,因此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抵押贷款。从这个角度来看,投机引发了危机。不当的激励机制既不是危机发生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其必要条件。泡沫的出现要比不当的奖金早得多。这场危机也可以发生在一个上世纪50年代式的金融业中。这场危机的教训(虽然人们尚未领会)是,市场中不存在魔力:相对于某个著名并得到认可的模型而言,支撑资产价格的预期不可能是“理性的”,因为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模型。
这两个阵营都不会赢。他们这场伪辩论最严重的错误是,他们的肤浅和机械性——新古典主义像钟表一样机械,而凯恩斯主义就像水力学——令政策制定者误入歧途,没有去探讨有关美国和英国经济活力的根本性问题。由于耽于凯恩斯主义理论和新古典主义理论,经济学付出了可怕的代价。如今,这些毫无新意、完全站不住脚的观点所发出的蛊惑之辞,正在误导着政策制定者。
本文作者是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资本主义和社会中心(Center on Capitalism and Society)主任,著有《结构性衰退》(Structural Slumps)一书(199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