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476 3
2009-11-08
在当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财政赤字都升至创纪录水平之际,寻找新的全球经济领袖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仅以官方公布的财政赤字和现金储备来衡量,中国似乎是这一领袖的理想人选。事实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一位高级官员已透露,在该机构完成内部重组后,中国可能不久就将成为IMF的第二大股东。
但能否成为领袖并不仅仅取决于手里的现金储备。北京要想令人信服地声称自己应该在全球扮演更重要角色,就必须显示出自己了解使现代经济体得以运转的规则以及如何照这些规则行事。而当前的经济低迷却只能显示北京在这方面是多么落伍。中国的市场机制显然落后于亚洲和西方的那些更发达国家。中国政府的某些机构继续公然漠视财产权和财产契约。国家的法规往往会迁就那些有势力的国有实体。
政府漠视财产权和财产契约的最大受害者是国内私营企业家。最近几个月,中国有数百家私人所有和私人承包的煤矿被强制国有化或强制合并。由于北京颁布的几项政令,将自己积攒的钱投入采矿业的国内投资者损失了数十亿美元。类似的例子也出现在其他领域,国家机关为了减缓不断加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强迫私营企业将自身以国家强制规定的价格卖给国有竞争对手。鉴于现行法律体系以及国家机关都站在国有企业一边,私营企业没有办法反对被国有企业兼并。
外国投资者虽然过去在免受国有部门侵害方面能够受到一些保护,但在本轮经济低迷期间他们也沦为了这方面的受害者。为了减轻国有企业与海外交易对手所签衍生品合约给前者造成的损失,中国的国有企业监管机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9月初向香港那些被震惊的银行家们暗示,由于国资委从未允许某些国有企业签订衍生品合约,因此这些国有企业可能不会履行他们的合约义务。由于不想激怒中国政府,外国银行目前倾向于通过仲裁来解决与中国企业的纠纷,不过他们已经尝到了其中的苦涩。
在一起类似案例中,中国不良资产的外国投资者今年7月被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的一纸裁决搞得大惊失色。裁决说,那些曾合法购买了中国不良贷款的外国投资者,如果未获原来承诺会向这些贷款提供担保的保证人同意,且未获当地外汇主管部门批准,就不能获得保证人原来为这些贷款提供的担保品。这一裁决意味着,投资中国不良资产的外国人如果不克服大量的法律和官僚障碍,将很难获得这些担保品。
与上述拒绝履行衍生品交易的事例相比,这项裁决更能显示中国尚未做好担当全球经济领袖的准备。在所有上述事例中,中国政府本来都可以选择向世界显示,它愿意尊重财产权,愿意公平地履行合同,并且能处理那些违规公司,无论它们有怎样的政治背景。而实际情况却是,为了维持政府预算平衡的表象以及国有企业的盈利,法律法规受到了漠视,有关系的内部人士和具政治影响力的大型国有企业再次被告知,他们不需要按合同办事。私营企业家和那些没有关系的人被提醒说,没有政治后台,法律没有意义。
中国决策者需要认识到,并非只要坐拥大量现金就能当上全球经济领袖。从长远看,对财产权可信赖的尊重以及在推动合同履行方面的不偏不倚将能为中国经济吸引到更多全球投资者。在这样一天到来之前,中国经济更能吸引的将是那些有关系的寻租者,这些人专靠政府不按规矩办事而获利。
(《华尔街日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1-8 23:37:30
我觉得中国的发展实在是不用怀疑的。当然这过程总是充满曲折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9 18:36:52
中国需要在金融领域补课,这课不补难以成为经济领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9 18:49:47
低调是王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