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055 0
2017-11-28

     黄仁宇回忆录:明朝的“统计数字” 作者:黄仁宇

  在帝制中国的末期,一个重要的财政政策居然可以衍生自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政策的实施也全赖ZF当局往下施压,不必考虑所有的相关因素。

  《明实录》中有一组年度的财政资料。应收物品包括谷物、纸张、白银、盐等十来项东西,并没有符合一致的财政标准。有时出现重复登记,有些项目以原始形式登记了一次,换算成其他项目后又登记一次。有些项目列入应收款项,有些事实上是登记成仓库存货。

  有一天下午我忽然想到,这组资料可以当成一个起点,演绎成符合社会科学家胃口的成果,这组资料应该可以用图表来呈现。我因此接连两天不进办公室。我在房东太太的书房中找到一把比例尺,手边没有画好方格的现成纸张,于是花了几小时的工夫,就着笔记本上的虚线划出更多直线。

  我打算用图表显示:明代的ZF财政非常奇怪,虽然缺乏整体的系统,但底层的地方会计用各种方式动手脚,让整体看起来很有秩序。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官方的马匹。

  明代开国后,ZF从大草原和外国收集了一些马匹。在满足军队的需求后,剩余的马匹就用来繁殖。约四万匹种马转包给一般民家饲养,养马的人家可以不用缴税,但必须养好马匹,有病时请兽医,负责马匹的生育,不能动用ZF的钱。不久后的15世纪初期,官方“统计数字”显示,这一类别下的马匹数量已达数百万之谱。具体画在纸上时,每年的数量曲线乎成直线,有一飞冲天之势,显示原始的资料并不是来自于一匹一匹的清点,而是从每年固定的繁殖率累进而来。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这番逻辑上的推理却可以从许多其他的辅助资料得到证实。

  首先,朝廷的检查人员每三年才会到乡间一趟,去检查和烙印官方马匹,因此每年的数目不可能得自于他们的报告。其次,中国当时的乡村经济不可能支撑如此庞大的马匹数目,而且全集中在北方的一小块区域内。

  到了一百五十年后的16世纪末期,ZF决定把这些种马的价值换算成现金,结果发现马匹数量大概在十万匹左右,根本不是数百万。

  我们从这次事件中学到,在帝制中国的末期,一个重要的财政政策居然可以衍生自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不必考虑所有的相关因素。政策的实施全赖ZF当局往下施压,因为官僚体制和一般大众之间缺乏法律和经济的联系,无法确保实施一套更上轨道的税制。

  我用类似的方法处理同一组会计资料中的其他项目,我无法找出更好的形式。我必须依照明代官僚技术上的窜改方式,才能解释他们所谓“统计”的本质。我也必须引用间接证据来证实我的立论。

  成杰简评:看过这一段你就明白了,原来咱“中国式”的“统计”方法是有着悠久传统的!这种“统计”说白了其实是一种“反推法”:各级“老板”(之类)先定个调子——比如:经济增长若干百分点,节能减排若干百分点,平均工资增长若干……,然后大家就根据这个“指示”反向推算出基础数据,一般还要适当超出,以示上级的英明和自己的能力。于是总是皆大欢喜、成就斐然、形势一片大好……!由此观之,中国的经济要完成既定的增长速度——又是保8又是争9的,可以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www.earm.cn/田成杰2009-12-14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自《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黄仁宇/著,张逸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6月第1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