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资源/课程/会议/讲座 论文版
870 0
2017-11-29

  《金融科学》创刊于1988年,于1998年首批列入CSSCI期刊目录,在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中国金融学院合并后于2001年暂时停刊。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原中国金融学院)成立30周年之际,《金融科学》复刊了!杂志已邀请了一大批知名学者的加入,前证监会主席刘鸿儒、现中国金融学院院长吴卫星等分别担任名誉主任、主编等职。《金融科学》关注金融理论和实践、金融改革、金融市场等领域的前沿问题,主要目的是汇集金融学科及相关的经济、管理、统计等领域的原创性和综述性的研究成果,以促进学术交流。

现将2017年第1期优秀文章的观点集粹发布,恳请各位有识之士加以品读,若能提出更多的意见或批评,杂志编委会将深表感谢!



论文标题:昔时中国货币金融业的成就与缺憾–“中华帝国中的银行、 通货和土地产权”读后感

作者信息:贺力平,男,59岁,重庆人。伦敦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金 融系主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学术 委员,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自1980年起在国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海外留学期间,曾在剑桥国际事务评论(Cambridge Review ofInternational Affairs)上发表英文文章。主持翻译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 并著有《经济增长:席卷全球的20世纪进程》等

出处:《金融科学》2017(01):16-40.   原文链接:jrkx.cbpt.cnki.net

摘要:

  佑尼干的《中华帝国的银行、通货和土地产权》将古代和近代中国的货币、银行、土地产权等多种事物联系起来,并不时触及ZF体制对它们的深刻影响。佑尼干指出,造纸业、印刷术和印章法是纸币发明和使用的三个技术条件,这或暗示了纸币在中国的发明与官府体系有关,从而遵循着一条与欧洲截然不同的路径;另一不同之处表现在满清时期的银本位缺乏统一的货币单位和纸币发行规则,其货币制度实际上是自发性民间货币行为与不连贯ZF货币行为的混合,由此也造成国内货币体系易受贸易收支影响和缺少应对短期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手段等问题;此外,尽管佑尼干认为近代中国钱庄的经营已十分成熟,但实际上其与现代银行仍迥然有别。本文认为现代银行在晚清出现迟缓,主要由于当时缺少适宜的经济和法制环境,以及钱庄和票号等本土企业升级的相对不成功;最后,晚清中国在货币事务上的"放任自流""对外开放"使中国出现了劣币和良币的长期并存。本文认为其原因在于:格雷汉姆法则应具有的一个前提条件,"卖方对劣币支付和良币支付是不加区分的,同一物品的价格对不同的支付用币是无差别的"在当时并不满足。

主要内容:

文章首先探讨了纸币为什么在世界上首先在中国出现。国际学术界现在已公 认纸币最早出现于中国,而纸币在古代中国的出现,事实上遵循了一条迥然不同于在欧洲的路径。在欧洲,纸币的出现和普及与私人银行业有密切关系,纸币出现的首要因素是贵金属货币使用的普及及其所享有的充分可兑换性和私人银行业和金融业的发达,而在古代中国纸币的出现和使用似乎可仅仅由一个专门负责纸币发行功能的ZF机构来推动。纸币发行的技术条件——造纸业,印刷术和印章法,在古代中国的普及时间要早于欧洲。

    紧接着文章探讨了满清中国实行过怎样的银本位。满清的中国,基本没有试 图统一全国货币单位和纸币发行规则并具有长时间效力的法律文件,在北京的朝廷机构使用“库平银”,而在江南的中央粮食收购机构使用“漕平银”货币,用 银的不统一频繁地见于中央ZF与地方ZF之间,ZF系统与民间社会之间,以及民间社会与民间社会之间。一直到中华民国ZF于 1933年实行“废两改元”币制改革之前,可以说,近代中国并没有充分意义上的货币本位,这给后来的中国经济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

      然后,文章又探讨了“钱庄”与“银行”的区别并分析了银行在近代中国的 迟缓出现的原因。钱庄与银行,从两类机构的业务内容上看区别不大,经营规模上,钱庄的经营规模比较小,主要分布在中小城市,而银行集中在大城市、口岸城市。而银行在近代的中国出现迟缓,早期国人创办银行无人成功深层次的原因归于当时中国缺少现代银行得以立足的经济和法制环境,在一定意义上也要归因于钱庄和票号等金融机构和其他本土企业在升级换代上的不成功。

      最后,文章探讨了“劣币驱逐良币”在昔时中国出现过吗这一问题。晚清中 国在货币事务上的“放任自流”和“对外开放”使得中国经济在长时间中出现了“劣币”和“良币”并存的局面,价格分化已经出现,买者们只要有可能就努力用劣币支付,“格雷汉姆法则”应当是已经发生。关于格雷汉姆法则应用性的探索,发现支离破碎的货币政策会在很大程度上妨碍经济发展。而对于如何看待复杂币制环境中的“格雷汉姆法则”应该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并具有宏观经济学意义的问题。


政策启示及主要贡献:

论文在阅读佑尼干的《中华帝国的银行、通货和土地产权》的基础上,探求 昔时中国货币金融业的成就与缺憾:(1)纸币发明和使用的三个技术条件是造纸业、印刷术和印章法,纸币在中国的发行与官府有关;(2)满清时期的银本位缺 乏统一的货币单位和纸币发行规则,产生诸多不利影响;(3)现代银行在晚清出 现迟缓,主要由于当时缺少适宜的经济和法制环境,以及钱庄和票号等本土企业升级的相对不成功;(4)最后,晚清中国在货币事务上的“放任自流”和“对外 开放”使中国出现了劣币和良币的长期并存。

附件列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