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并不孤单
第一次写文章感觉无从下手,是很常见的情况。其实每次写新论文,都可能会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希望这能让你好受一些。
要写好,“消化”得好
虽然问题问的是怎么写,但其实要解决问题,却需要从“阅读“开始。一个人的写作风格和品味,是阅读塑造的。你每天读地摊文学,那么你就是阴谋论的专家。你每天习读凯恩斯的文章,那么你的写作功底可能会得到他老人家的真传。你每天看福柯的文章,总免不了沾染他晦涩的毛病。
请允许我打一个略为粗鄙的比方。其实写论文,如同我们每天的拉屎。肚子里有货,出来得才爽。无从下手?可能是肚子里没有货。怎样有货?要好好吃。怎么吃,
阅读贵在精,在慢。细嚼慢咽,才是正道。现在有不少快餐式的"技巧"和软件的
数据挖掘,如果只想略做了解,那么没有问题。但是想要升华理论内功,写出扎实的好文章,那么细细品读是难以被替代的。如果你做不到细嚼慢咽,那么就容易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就会”拉稀“,你写出来的论文自然如烂泥一般,揉不成一块。自己看得欢喜,在行家眼中,却显得残破不堪。
跟作者来场愉快的"聊天"
其次,如何做到“消化良好”呢?多做活跃阅读,少做被动消费,
积极地与论文进行对话。如果看到一篇段落非常有意思,
赶紧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并且记录下来。如果对某些观点这篇存疑,也赶紧记录下你的疑惑,并且思考一下:
(1)作者如果再多做哪一步,你就信了;
(2)我可以设计一个怎样的研究,来证明对方是错误的。
一段高质量的短评,在未来写论文的时候,是可以直接复制进稿子里,略加修改就可以用的素材。这样一篇论文“聊天”下来,你可以积累不少经过了积极思考的短评了。
这些阅读笔记,是你的专有知识库,决定了你内化这篇论文内容的程度,也影响着你自己论文的高度和深度。
训练自己把一个观点写透
当你的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写作。比如你已经搜集了你的课题的一个侧面的四五篇相关文章,这时候
一个很好的练习就是:试着用一两页纸或不到的空间,根据这些文章,只做一个论点,但做扎实。我自己受益于这个训练。在辅导自己学生的时候也使用这个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这里用社会学经典的DiMaggio and Powell (1983)来做个简单示范。原文如下(p.148):
We ask, instead, why there is such startling homogeneity of organizational forms and practices; and we seek to explain homogeneity, not variation. In the initial stages of their life cycle, organizational fields display considerable diversity in approach and form. Once a field becomes well established, however, there is an inexorable push towards homogenization. Coser, Kadushin, and Powell (1982) describe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college textbook publishing from a period of initial diversity to the current hegemony of only two models, the large bureaucratic generalist and the small specialist. Rothman (1980) describes the winnowing of several competing models of legal education into two dominant approaches. Starr (1980) provides evidence of mimic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 field; Tyack (1974) and Katz (1975) show a similar process in public schools; Barnouw (1966-68)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dominant forms in the radio industry; and DiMaggio (1981) depicts the emergence of dominant organizational models for the provision of high culture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这个段落的大意并不复杂,即我们想问为何组织变得越来越像,因为很多研究表明这个趋势很普遍。但为了夯实“这个趋势很普遍“的重要前提,作者连续引用了六篇来打辅助。
不要光想,现在就去写!
想得清楚,一般写得明朗。写作,是为了更主动地思考。思考,是个过程;写作亦然。没有人一下笔就成经典,现在一篇文章经历了上百稿的修改已经不稀奇了。
一篇经典的文字,每个字,每个语序,都有可能是反复推敲和博弈的结果,再也不能优化了。
有种尴尬叫,是点子想得很美,写出来很渣。残酷的现实是,第一稿永远很差。但令人欣慰的是,千百次锤炼后的文字,真的会越来越好。
不要填充,要精简
不少人写论文怕字数不够,拼命去凑,其实南辕北辙,说明已经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一篇好的文字,往往是“实在不能再精简了”。一位社会学的泰斗老师非常自豪地提到自己的一份投稿,一轮就直接通过了。我们问他秘诀的时候,他说:“我原来的文章就还不错,但是我决定把它缩减一半,只留下最浓缩最精华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