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思路决定出路。
发展还是硬道理,珠三角也不例外。问题是下一步该如何发展?它,确实面临严峻的挑战。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珠三角的腾飞主要是靠发展传统的制造业起家的,是靠承接先发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发展起来的。今日的成名也是靠制造业。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当中少不了“广东制造”。“广东制造”在世界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不少产品的产量名列前茅。诸如电视机、电话机、电风扇、空调机、微波炉、灯饰、服装、玩具、鞋类等等。
传统制造业的发展,背后要靠强大的资源支撑,包括土地、水电、环境、劳动力等。现在各市都在制定“十一五”规划,都希望在未来的五年、10年或20年内,保持前20年的发展速度,建设更文明更富裕的珠三角,这些都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传统的路子已经行不通。资源和环境根本不允许。深圳算了一笔账,按照深圳目前发展的资源消耗水平推算,要实现到2010年经济总量翻一番,人均GDP达到12000美元的总体目标,受到的严重制约有:一是土地资源难以为继,深圳已用掉了80%的可用土地;二是水资源难以为继,倾东江之水源亦不能满足深圳的需要;三是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劳动力投入难以为继;四是环境容量已严重透支,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这“四个难以为继”各市都不同程度存在。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的确成了制约珠三角未来发展的重要客观因素。
实际上,近两三年来,各市都已在纷纷调整发展思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求新的突破。比如,各市都提出要用自主创新、提高科技含量来提升传统的制造业。对于发展战略,则转而向重点发展高值、低耗、环保的产业调整。如深圳提出从“速度深圳”向“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发展模式转变;东莞则提出从“劳力增值到智力增值转变”,在继续吸引全世界最有钱的人到东莞投资的同时,更要吸引世界上最有知识的人到东莞投资创业。总之,珠三角各市对今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从主要靠“拼劳力”向主要靠“拼智力”、从主要靠“有形成果”增值到靠“无形成果”增值。从这个意义上说,珠三角的发展已进入靠“吃脑”的时代。
珠三角已有了20多年的人才积累和财富积累,只要能及时把握时机,就一定能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