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9670 2
2005-12-18

请教各位大侠:李扬翻译的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四版)中的“期限选择理论”与"the preferred habitat theory"是不是对应的?

因为很多人将"the preferred habitat theory"翻译成“偏好(停留)理论”。而李扬的书里又没有注明“期限选择理论”的英文。

非常感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2-18 22:55:00
优先聚集地理论 (preferred habitat theory )

优先聚集地理论可以被看成是预期理论和市场分割理论的综合。它考虑到了投资者对不同证券期限的偏好,也就是说,投资者有一个优先的聚集地,但是它认为这种偏好并不是绝对的。当不同期限的证券之间预期收益率达到一定临界值后,投资者就可能放弃他所偏好的那种证券,转而投资于预期收益率较高的证券。也就是说,由于投资者偏好的存在,不同期限的证券不可能是完全相互替代的,因而各种证券的预期收益率不会完全相等;但是当这种不等达到一定程度时,替代就会发生。这一假定显然较预期理论的完全替代性和市场分割理论的完全分割假定都更为现实。

优先聚集地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为什么长期利率通常高于短期利率,也同样能够解释为什么不同期限的证券利率会同向波动。它是一种最流行的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用google查了一下,好像两种说法表示的是同一种概念。优先聚集地理论就是期限选择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8 23:13:00
偏好习性理论,又称作期限选择理论。该理论假设不同期限的债券是替代品,这意味着一种债券的预期收益率可以影响不同期限债券的预期收益率。同时,该理论承认投资者对不同期限的债券存在着偏好,这样,若投资者对某种期限债券的偏好将大于其他期限的债券,他总是习惯地投资于所偏好的某种期限债券,只有当另一种期限的债券预期收益率大于他所偏好期限的债券预期收益率时,他才愿意购买非偏好期限的债券。由于一般投资者对短期债券的偏好大于长期债券,因此,为了让投资者购买长期债券,必须向他们支付正值的期限升水。

  根据偏好习性理论,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的关系不仅表现在:长期利率取决于市场对未来短期利率预测的平均值,而且还要加上一项正值的期限升水。考虑了偏好习性的因素就可以更好地解释收益曲线。“收益曲线的形状由预期未来利率与风险升水共同决定,它们正向或反向地引导市场参与者脱离了偏好习性。根据这一理论,收益曲线明显地上升、下降、平缓或隆起都是可能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