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把夫妻称为两口子呢?一位民俗学者的解释是,“这是中国文化深层次结构世俗化的体现。”如同:门口有棵歪脖子树,家中多口舌。两张口要在一个锅里吃饭,还要常年“厮守”,红口白牙的是非肯定少不了。
  当然,如今的中国人,多数已经不再为吃发愁了,可吃饱肚子的两口子,“红口白牙”的事儿却越来越多,感情的,欲望的,生理的,心理的,总是缠绕不清,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俩人都有自个想说不能说,想做不能做,前怕老虎后怕狼的理。这种矛盾的、迷茫的、无所适从的心态,反映到婚姻、夫妻生活中,肯定就是“口口相争”的事了,肯定会有猜忌、不满、抱怨、吵闹、干架。假如其中一个人聪明,能化解,懂得口口相传对于两口子关系的重要性,就会在某些事上要么闭口不言,要么三缄其口,要么口是心非……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两口子”和谐相处。
  两口子这个称呼本身就是一个是非矛盾的综合体。你想想,一个口不但好养活,而且不会争吵,没有对峙,心口一致。两个口组合到一起,就难免多了口舌是非,难免心口不一,难免隔三差五“争口”,这都很正常。俗话说,3个人进馆子,口味不同。俩人既然能在一个屋檐下过日子,一个锅里搅勺把,免不了磕磕碰碰,缠缠绕绕。免不了对口不对味,对眼不对心。只要你把这所有的猜忌、不满、抱怨、吵闹、干架的情绪,全部用口表达出来了,可以称作交流,可以称作沟通,也可以称作发泄。就算做不到一团和气,举案齐眉,至少我们可以不憋屈……
  从历史传说来看,把夫妻称为两口子来源于一个故事。
  据说,夫妻称“两口子”由来于清朝乾降年间。 
  当年,山东有一个叫张继贤的才子,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继贤与本地恶少石万仓的妻子曾素箴相识,二人一见钟情,夜夜往来。 石万仓是个酗酒成性的家伙。一次,石万仓因饮酒过度、引起酒精中毒而身亡。石家人怀疑石万仓是被其妻曾素箴害死的,于是告到县衙门,说曾素箴因偷奸杀死亲夫。
  县官接状后,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张继贤和曾素箴打入大牢,判为死罪,从县府押到京城。一次,乾隆皇帝阅案,看到了张继贤的供状,见其文笔不凡,十分惊讶。于是,乾隆皇帝亲自到牢中去看望张继贤。在交谈中,乾隆皇帝确信张继贤是个才子,便有心救他。
  不久,乾隆皇帝下江南私访,途经微山湖时,停留了几天。乾隆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后,便御批:将张继贤发配到卧虎口,将曾素箴发配到黑风口。张继贤、曾素箴二人虽然双双冤入大牢,但是情却始终未断。这次获皇帝恩准发配到“两口”后,真是喜出望外,二人时常互往互来,甚是自由。他们这样来往于卧虎口与黑风口,被人们称为“两口子”。 
  后来,人们就把“两口子”衍指“夫妻俩”。
  “两口子”的说法可以从字面理解为:两张口不是简单放在一处的,一定要分清上下,确定主次,这是其一;两个人可以各有自己的主张,各说各的不是问题,问题是你们“两口子”一致对外的时候,不要有两个说法出来,让人觉出问题多多、可笑多多,一定要有内部的适当沟通与调整,“吕”后出门,这是其二。“两口子”过日子,苦辣酸甜,柴米油盐,既是绑在一处、攒在一串的蚂蚱了,再怎么说也不能各吃各菜、各品各茶,和鱼狗猫蛇诸类挤眉弄事了,至少不能和十二鼠相的其它成员乱成一处,这是其三;生活如歌如戏,“两口子”角色分工不同,但得一出戏里唱在一个调门里,演在一个情境内,你哭,他有心动,你笑,他有快乐,这是其三。当然,两个口字左右结构不成字儿,道理也很简单,那不是两个干瞪眼儿了么!加个狗狗就是哭。索性再多加两口儿,就可以培养个厂长、县长出来也说不定。中间放页子一般的东西,就有个好戏看看,嚣声直上。还真是有意思哪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