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平 发表于 2017-12-16 14:50
我们两个跑题太远了。离达成哲学层面的一致还远。书归正传吧。
按你的主帖:
一,不存在我因局部而忽略整 ...
我来说一个故事吧:
在一所著名高等学府的课堂上,教授向学生提出一道挑战性的问题:
世上有价值的存在吗?
一位学生勇敢地回答说:是,有的,有价值。
教授又问:是谁创造了“价值”?
有一位学生回答:教授,“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
教授接着问:如果一个人与世隔绝生活在一个秘境中,外部的人类“劳动者”创造的所谓“价值”与这群人有什么关系?反之,相对于外部人类社会而言,这个人的存在等于不存在,其劳动也不没有什么价值可言。
那位学生沉默不语,没有回答教授这个假设性的陈述。
那位教授非常自豪地向学生夸口说,他又再一次证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只是个神话。
第二位学生举手发言说:“那么,价值只是人的主观感觉到的满足程度,也就是效用价值了!”
教授说:“如果说价值只是人的主观判断,那么,你让一个人在个核辐射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你不让他知道,请问这种环境对他是否有价值关系,如果有害于健康的核辐射算得上负的效用价值的话?”另外,你让一个在医院因处于晕迷失去知觉的人,打吊针点滴给他补充有利于健康或身体需求的药液,难道你能说因为他不能感知并进行判断就说这种药液没有正的效用价值?
这时课堂上所有的人都鸦雀无声了。
教授接着发言:各位,我再大家一个问题可以吗?
学生们回答:当然可以。
教授这时边说边把课室窗户打开,面对着外面吹进教室的寒风说道:寒冷存在吗?
下面有学生低声说:这是什么问题?它当然存在。难道你从不觉得冷吗?
教授说:事实上寒冷并不存在。依据物理定律,我们之所以会感觉冷,是因为需要并缺少热能的缘故,这是由于维持身体热量达到需求标准的稀缺性导致。反之,以此类推,如果在夏天,我们也可以说酷热也并不存在。依据物理定律,我们之所以会感觉热,是因为缺少冷能的缘故。这是由于环境热量的供给超过身体的需求标准所致。可见,冷与热都是相对于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有序化)的标准这个对象而言。
每个人或物体对能量的获得或传送的情况,都可以测得出来,而热能就是这个使人体或物体获得或传递能量的东西。
从宇宙的角度绝对零度(摄氏零下273度)时完全没有热能的存在。在这个温度时,所有物体分子都呈现静止状态,不会发生任何反应。
所以实际上绝对固定不变的寒冷与绝对固定不变的酷热并不存在,它只相对于“人”(这个参照对象)的热量需求标准量(T)与环境的供给量(Q)而言,(1-△Q/△T)x△T=0时→△T-△Q=0,则刚好与需求标准一致,即温度舒适,否则,(1-△Q/△T)x△T<0时→△T-△Q<0,环境的供给热量大于参照系需求的标准量,体现为热,而(1-△Q/△T)x△T>0时→△T-△Q>0,环境的供给热量小于参照系需求的标准量,体现为冷。
教授接着又说:可见,世上就没有价值存在!因为价值是的本质其实就是相对于参照对象标准的需求变量与环境的供给变量的差异,实现价值只要了解△Q与△T的关系,如引入时间变量△t,{1-(△Q/t)/(△T/t-)}x△T/t<0,则说说明环境有使用价值剩余率m'△,m'={(△Q/t)/(△T/t)-1}x△T/t<0,则说明环境有使用价值绝对剩余率m'△/t<0。也即我以前所说的“价值流”,反之,则说明环境有使用价值绝对剩余率m'△/t={(△Q/t)/(△T/t)-1}x△T/t>0,m△/t>0。前者,为系统输贡献使用价值使系统与环境系统平衡的量,前者这个量是负的,实际就是被动适应环境被环境选择接受“负熵流”的量,后者,为系统摄入环境使用价值使系统与环境系统动态平衡的量,其实就是系统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自身“熵减”的量。主动与被动都是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