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0月份以来,5G的商用进展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高通正式推出一款面向移动终端的5G调制解调器芯片组骁龙X50,高通还利用该芯片组演示了千兆级速率以及28GHz毫米波频段上的数据连接,此外高通还预展了其首款5G智能手机参考设计;11月21日Intel推出了面向5G的调制解调器XMM8060,既支持28GHz(毫米波频段,首批韩国、美国运营商计划采纳),又整合了华为、诺基亚关注的是Sub-6GHz(国内主推的方案),11月23日,在一年一度的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期间,华为发布了全球首款3.5GHz频段的小型化5G预商用CPE(CustomerPremiseEquipment客户终端设备)样机,是全球最小的5G测试终端,标志着离5G手机开发更进了一步。
11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5G系统在3000-5000MHz频段(中频段)内的频率使用规划,规划明确了3300-3400MHz(原则上限室内使用)、3400-3600MHz和4800-5000MHz频段作为5G系统的工作频段,我国成为国际上率先发布5G系统在中频段内频率使用规划的国家。12月3日,在美国里诺举行的3GPP分组大会上,3GPP第一个5G版本——Rel.15正式冻结,也就是NSA(非独立组网)核心标准冻结,预计明年6月完成SA(独立组网)标准冻结,面向eMBB商用场景。按照3GPP的规划,到2019年底,完成完整版的Rel.16标准。5G商用正处于一个关键爆发前夜,产业链公司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图表1: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移动通信每十年出现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经历了1G到4G的演化进程,持续加快信息产业的创新,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当前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正在快速发展,提供至少十倍于4G的峰值速率、毫秒级的传输时延和千亿级的连接能力,开启万物广泛互联、人机深度交互的新时代。
图表2:5G通信关键指标

图表3:5G相对4G网络能力的提升

每一代的移动通信系统,是通过标志性的能力指标和核心关键技术来定义的,ITU-R从吞吐率、时延、连接密度和频谱效率提升等8个维度定义了对5G网络的能力要求,如图2所示。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1)高速率:峰值速率超过10Gbps,用户体验速率可达100Mbps-1Gbps,可实现移动高清、VR/AR、实时全息投影等极致体验;2)低延时:网络延迟小于1毫秒,远远低于4G时代的50毫秒,满足车联网,工业互联网,远程医疗等对时延的严格要求;3)海量链接:实现每平方公里内连接100万设备,满足万物互联的需求,相比于4G网络能力呈现指数级的提升。总体来说,5G相对于4G网络性能实现了大幅提升。
ITU-R于2015年6月定义了未来5G的三大类应用场景,分别是增强型移动互联网业务eMBB(EnhancedMobileBroadband)、海量连接的物联网业务mMTC(MassiveMachineTypeCommunication)和超高可靠性与超低时延业务uRLLC(UltraReliable&LowLatencyCommunication),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场景如图7所示。5G将满足人们在居住、工作、休闲和交通等各种区域的多样化业务需求,即便在密集住宅区、办公室、体育场、露天集会、地铁、快速路、高铁和广域覆盖等具有超高流量密度、超高连接数密度、超高移动性特征的场景,也可以为用户提供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在线游戏等极致业务体验。5G还将渗透到物联网及各种行业领域,与工业设施、医疗仪器、交通工具等深度融合,有效满足工业、医疗、交通等垂直行业的多样化业务需求,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