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73.不同重力条件“氢”同位素的比例可能有所不同
2017.12.13
几年以前,初分元素结构的时候我就发现“氚”结构有递增趋势。当时,我还没有考虑不同“氢”同位素的比例,也就是“丰度”问题。同时,为了简化分析,我还排除了“氦3”结构的存在,将“氦4”结构确定为一个。今年初,我试图以较高构成再分元素结构,看看元素内部是否存在“多核”的可能,且元素的裂变规律是否与“多核”有关。很快,就遇到了“氚”结构递增的问题,没法以多个相对高端元素表达元素内部结构。其实,计算元素内部“氚”结构的数量非常简单:原子量减去元素序号的倍数除以3(“氚”结构的原子量),就可以得出一般元素内部“氚”结构的数量。而元素序号的倍数,不是“氘”结构,就是“氦4”结构,或“氚”与“氦3”结构之和的原子量。“氚”与“氦3”结构组合仅限个别存在“贝塔”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结构中,数量有限,仅有一对,相当于三个“氘”结构的原子量。所以,理论上分析元素结构还是可行的,只是确定元素结构需要验证。我以“氢”、“氦”同位素细分元素结构,建立在元素内部只有质子、中子两种成分的基础上,且质子、中子一般以“对”的形态存在,不外乎“氢”、“氦”同位素的五种形态。“氕”是单质子形态,有违相对高端元素内部的质子、中子相对均衡和中子递增趋势,且裂变温度较低,未考虑。阿尔法射线中只有“氦4”结构,所以,“氦3”结构也被我排除了。这样,手工计算和一般心算才有可能,你我都可以坐在家中分析元素结构。最近,分析“碳”元素结构和物理化学属性的时候,发现“碳14”可以衰变为“氮14”,衰变的结果是“氦3”结构的产生。而“碳14”是“痕量”元素,“氮14”是“氮”元素的主体同位素,二者直观数量上的差别巨大,让我思考“氦3”结构的同时开始思考各种同位素的丰度问题,查阅的结果是“氚”、“氦3”和“碳14”占各自元素同位素的比例都几乎为零!更让我吃惊的是“氘”的“燃点”也很低,只有摄氏400度,是如何通过高温成为元素内部结构的呢?第一周期元素是太空元素,可以在太空环境形成,也是初始元素,所以宇宙射线中只有第一周期元素的身影。第二周期元素是大气层元素,可以在地球大气中形成,重力条件也不是很高。第三周期元素是地壳和软流层元素,“氚”结构的比例也不是很高。从第四周期开始,“氚”结构的比例开始显著增加,周期越高,“氚”结构的比例越高。以“铀235”为例,235(原子量)减去92(元素序号和质子数量)的倍数184,等于51个原子量,是17个“氚”结构。其余为“氘”和“氦4”结构的原子量,主要是“氦4”结构的原子量。“氢”同位素中接近“痕量”的“氘”、“氚”结构来自哪里呢?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伴随重力条件的改变,“氢”同位素的比例和裂变条件可能不同。所以,“氘”、“氚”结构才能成为各种化学元素的普遍结构。注:“氢”同位素的一般比例为“氕”(单质子)99.985%、“氘”(一个质子、一个中子组成)0.015%、“氚”(一个质子、两个中子组成)几乎为零。